释师观
诗句: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个里全身入,别是一乾坤。 译文: 佛说,内心即是一切的宗,无门是法的门。 在内心完全融入自我,便是另一个独立的世界。 注释: 1. 佛语心为宗:这里的“佛”指的是佛陀或佛教,而“语”指的是教义或教导,“心”则指代个体的内心或意识。这句话意味着佛教的核心教导是关注和培养内心的觉悟。 2. 无门为法门:佛教认为,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门径和方法
【注释】 1. 偈颂:佛教用语,梵语“偈”的译音,指佛经中的韵文。这里指佛门中颂赞佛法的诗文。 2. 七十六首:即《大乘起信论》中的“七十六偈”。 3. 其十一:这是第七十六首偈颂的序号。 4. 断人性命:断绝别人的性命。这里指用武力来消灭敌人。 5. 不劳馀刃:用不着费更多的力气了。 6. 四海一家:天下统一,各地都成为国家的一部分。 7. 风恬浪静:海面平静无波。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
圣因古兰若,湖边绝潇洒。 知他几百年,已属斯人也。 注释:在古兰若(即佛教寺庙)中,圣僧的因缘和智慧显得尤为突出,仿佛置身于湖边的景色之中,悠然自得。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时光洗礼,这些圣僧的智慧和因缘已经融入了世间,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译文:在古兰若中,圣僧的因缘和智慧显得尤为突出,仿佛置身于湖边的景色之中,悠然自得。然而,经过几百年的时光洗礼,这些圣僧的智慧和因缘已经融入了世间
注释: 今天十月一日,开炉烧香拜佛是这个日子。 赵州的客人和主人谈论佛法,圣者因此拈出了这个题目。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虔诚。他通过描绘开炉烧香拜佛的场景,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通过与赵州宾主的对话,展现了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领悟
灵岩金钵堂的化长明灯龙潭吹灭纸烛,真个人天眼目。 举似庞公点头,祖祖灯灯相续。 注释: 1. 灵岩金钵堂的化长明灯:指的是灵岩寺中供奉的观音菩萨的金钵,其内点燃的长明灯,象征着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光。 2. 龙潭:指的是佛教中的龙王庙,这里用来比喻佛菩萨的神通广大。 3. 真个人天眼目:指的是具有神通的人能够看到人世间的一切。人天眼目,指的就是人间的眼睛,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神识或智慧。 4.
【注释】偈:梵语的音译,即佛经中的颂。颂是佛教中的一种文体,用以说明佛理。偈颂:法法不隐藏,今古露堂堂。更进这一步,明明为举扬。 【赏析】此为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偈颂”二字起句,点题;第二、三两句对偶,表明其主旨;最后两句点明“更进”之目的。 “法法”指佛法。“不隐藏”,表示佛法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今古露堂堂”指佛法无处不在,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无所遮掩。“更进”即“进一步”
注释: 坐断要津:掌握着重要的职位。 全提正令:完全主持法令。 佛祖到来: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到来。 乞命:请求宽恕。 赏析: 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个统治者在佛教文化中的形象。 第一句“坐断要津”,意指统治者掌握了重要的权力和地位。这里的“要津”是指关键的位置或事物,象征着权力的中心和决策的重要影响。 第二句“全提正令”,意味着统治者不仅拥有权力的行使权,还掌握着法令的制定权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此诗为佛教禅宗颂诗之一,首两句写秋色萧索、叶落知秋,第三句写大风吹过原野,草木摇曳飘零;第四句写河水向东奔流而去。 【答案】 动弦别曲(指演奏一曲)叶落知秋(秋天到了,树叶纷纷落下)
注释: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日子,每一时刻都是好的时刻。只是因为太明白了,反而使得得到的机会变得迟缓。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即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过于清醒和明确反而会使机会变得迟缓。它告诉我们,有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模糊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机会。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智慧总结,值得我们深思
【注释】 三教:儒、释、道。一即三,三即一,者一个,赞不及:指三者是统一的,不能以偏概全。天人群生类:宇宙间的一切生命和人类。皆承此恩力:都是这个恩力的受惠者。 【赏析】 这是一篇颂扬佛教的诗,作者用“一”字来概括儒家、道家和佛家,认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自己又是这个整体的受益者。在这首诗中,作者首先指出了儒、释、道三教的统一性。他认为,无论是儒家的道德修养、道家的自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