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师观
【注释】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佛法的领悟,即“心外无物”、“一即一切”。 【译文】 天有一颗星,地有一颗石。 君王有一颗心,僧子有一个鼻孔。 皇帝和佛陀,都是一颗心。 【赏析】 这首偈颂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万物,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在佛教中,"天得一以清"是指天空中有一颗星星,象征着清净;"地得一以宁"是指大地上有一块石头,象征着安宁
【释义】:此诗大意是说,世界上所有的国土都存在,没有一个不存在于其中。抬头仰望天空,谁能成为其中的人呢? 【注释】:偈(gǔ)颂:佛教中指佛的偶语或佛的教法、经文等。偈颂就是佛家讲经时的诵唱词。七十六首:佛教经典中有《金刚经》、《心地观经》等共七十七部,称为七十七部大乘经典,称“七十七品”,又称“七十七道品”。这里指七十七部大乘经典中的第七十一首偈颂。诸国土:所有国土。刹(chà)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即歌赞佛的言辞。七十六首:指《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共七十六句。其二十三:指这首偈子的第二十三句。 丛林:佛教寺院。法社:即僧团或僧众团体。共成褫(chǐ翅):共同被剥夺了。褫为动词,剥夺、剥夺。颈上手巾腰下杓(bǒ拨):颈上戴头巾,腰间系杓(勺子),形容和尚们行脚乞食时的打扮。风规:楷模。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赞美了雪老当年用此机
【注释】 偈颂:佛教语,梵文音译为“gòng”。是佛教徒念诵的一种诗歌体裁。偈,就是诗。颂,即颂赞。七十六首,指《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一部。偈颂,是佛门中人吟咏佛法的一种文体。 其十二:这是一首颂佛的偈颂。 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此世:现世、人间。 彼世:来世或他世。 移动:移动、转移。 改变:变化、更改。 惟一坚密身:唯一不变的身体。 一切尘中现:在一切世俗之中显现。 【赏析】
注释: 本没有迷悟之人,只要今天了结。 了了了了了,面朝南看北斗。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表达的是“当下即是”的禅宗思想。 首句“本无迷悟人”,直接点出主题,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并无迷悟之分。这里的“迷悟”并不是指真正的迷惑和觉悟,而是指人的心境是否平静,能否明心见性。 次句“只要今日了”,则是进一步强调,要把握现在,放下过去的执念,只有当下才能明了一切。这里的“了”是佛教用语,意为明白
诗句原文: 结夏又十日,个事作么生。 无风荷叶动,决定有鱼行。 注释: 1. 结夏:佛教术语,指夏季的三个月。 2. 十日:指十天后。 3. 个事:此事,此事物或事情。 4. 作么生:做什么呢? 5. 无风荷叶动:没有风,荷叶却动了起来。 6. 决定有鱼行:确定有鱼在移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荷塘的宁静与生机。首句“结夏又十日”,说明时间已经进入夏季,已经过了十天
这首诗的译文是: 去去实不去,来来实不来。 去来如梦幻,虚空绝点埃。 注释如下: 1. 去去实不去:去去表示离开,实不去表示实际上没有离开。 2. 来来实不来:来来表示到来,实不来表示实际上没有到来。 3. 去来如梦幻:去来就像梦幻一样,虚幻而不真实。 4. 虚空绝点埃:虚空指的是空无一物的地方,绝点埃指的是一点尘埃都没有。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
注释: 我有一种说法,经过千年仍然如此。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举起。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一种观点或信仰经过千年仍然不变,这种坚持和执着值得我们学习。整首诗以“我有一转语”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接着通过“历劫常如此”来表达这种观点的恒定性,最后以“聚头相共举”来强调这种观点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我们分析这首诗: 1. “大庾岭头提不起” - 注释:大庾岭是中国古代的一条山岭,位于广东省。“提不起”形容的是大庾岭的险峻和难以逾越的特性。 2. “同庵亲手付将来” - 注释:这里的“同庵”可能是指作者在庵(寺庙)中的同伴或伙伴;“亲手付将来”表示将这件重要的任务交给了这些同伴或伙伴。 3. “等闲搭在肩头上” - 注释:这里“等闲”表示不费力或轻松
偈颂七十六首 其十 真正举扬,法堂前草深一丈。 有如是作略,有如是榜样。 个是阿谁,广度和尚。 【注释】 偈颂:这是一首佛教的赞颂诗,赞美佛法广大无边、高超无比,如法堂前的青草一样茂盛。作者用“真正举扬”四字赞美佛法无边无际,如同法堂前的青草深达一丈;然后用“有如是作略,有如是榜样。”两句来进一步强调佛法之伟大,其作用就像青草的高大,为人们树立了榜样。最后一句“个是阿谁,广度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