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转语,历劫常如此。
迥绝无人处,聚头相共举。
注释:
我有一种说法,经过千年仍然如此。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举起。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一种观点或信仰经过千年仍然不变,这种坚持和执着值得我们学习。整首诗以“我有一转语”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接着通过“历劫常如此”来表达这种观点的恒定性,最后以“聚头相共举”来强调这种观点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我有一转语,历劫常如此。
迥绝无人处,聚头相共举。
注释:
我有一种说法,经过千年仍然如此。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大家聚在一起共同举起。
赏析:
这是一首偈颂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一种观点或信仰经过千年仍然不变,这种坚持和执着值得我们学习。整首诗以“我有一转语”开头,直接点明了主题,接着通过“历劫常如此”来表达这种观点的恒定性,最后以“聚头相共举”来强调这种观点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绍昙的《画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读: 1. 信庵居士画月庵老衲月林顶相求赞 - "信庵居士"指的是作者自己,他是一位僧人。"画月庵老衲月林顶"则描述了一位名叫月林顶的老和尚。"相求赞"表明作者在为这幅画作作赞美之词。 2. 佛祖权衡,人天眼目。 - 在这里,“佛祖权衡”可能是指佛陀的智慧或法理,用来指导世间的众生
【译文】 临济和尚赞一喝当阳,寸丝不挂。 挠括丛林,至今话把。 【注释】 临济:即临济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喝”和“棒”的禅法,反对坐静打坐,认为“一喝当阳,万籁俱寂”,强调“逢着便拈,逢着便提”。 一喝当阳:形容临济宗的禅法直截了当,毫不拐弯抹角。 挠括丛林:形容临济宗的禅法广泛流传于丛林之中,影响深远。 至今话把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雪峰真觉祖师的诗。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1. 三到投子,九上洞山。 注释: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到投子山,九次登上洞山。 译文: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投子山,又九次登上洞山。 2. 鳌山成道,已是自瞒。 注释: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译文: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3. 阿呵呵,惹得虚名走世间。 注释:啊呵呵,因为追求虚无缥缈的名声而四处奔波。 译文
注释: 或处禅林,或居树下。 指和尚们居住的禅寺和在树荫下打坐的僧人。 或在僧房,或白衣舍。 指一些出家修行的人住在寺庙中,还有一些不穿袈裟的人住在僧舍里。 法惠写出如是观,单明张拙秀才话。 意思是法惠写出了如此的观察力,而单明则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语。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的描绘。诗人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僧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佛教修行的理解
释义: 禅师不参禅,道士不学道,这样的村僧唱着喏。 错错,一段风光无处着落。 注释: 1. 禅人:禅宗僧人。 2. 师顶相求赞:这是一首赞美禅师头顶的颂诗,“师”指禅师,“顶”是头顶,“相”是形状、形象,“求赞”是赞美。 3. 错错:错落,错综。 4. 风光:自然景观。 赏析: 这首偈语通过描绘一个村僧的形象,表达了禅宗不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形式上的学问的理念。诗中“禅不参”,即禅宗不参与世俗的学问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作者是李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自赞者村叟,能杰斗,踞胡床,一不守。 - 诗句解读:诗人自称为村中的老者,他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勇气,坐在一张胡床上,不受拘束。 注释:村叟 - 指乡村中年老的人。 - 译文:我自诩为村中的智者,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临机拶著火星飞,惊起须弥颠倒走。 -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所以考生要结合诗歌的主题、手法、情感等进行赏析。本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达磨祖师的金锡,银山铁壁的形象以及透过他玄关看到青天白日的景象来表现其超凡脱俗和高远的境界。 【答案】 译文: 达摩祖师手持金锡(即金杵),他的身边有白银堆积起来的山峰和像铁壁一样的坚城。 面对我的人,却还说不认识这位圣者。 从他那里透进玄妙的门户,看到的是青天白日。 注释: 达磨
【注释】 黄檗:指唐代著名禅僧黄檗运空。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禅宗认为“棒打门头,杀人活人”。棒打门头,意在使弟子悟道,但必须以慈悲之心对待;一掌一掌地拍击,则会使弟子感到疼痛。 【赏析】 此诗是禅宗大师黄檗赞颂一位高僧的偈语。首二句“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禅门的“棒法”(即棒打门头)。第三句“杀人能活人”,“杀人”是指用棒法来开悟对方,使之觉悟
【注释】 瞿:通“渠”,指代。 云:指佛教的僧人。 瞿昙:梵语,意译为瞿昙,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的名字,这里泛指僧侣,即和尚。 巴鼻:即“巴鼻”的谐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于佛教徒的一种调侃与讽刺,其内容主要是对那些出家人在世俗社会中到处游荡,四处乞讨的行为表示了不满。 第一句:“指天指地,无处回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教徒到处游走,好像无所不知似的,让人无法避免他们的纠缠
【译文】 大雄宝殿前有座大山峰,我在这里独自坐着。 和尚宗通讲得也是头头是道。 老木桶里盛满了漆水,不落入无和有的中间。 【注释】 大雄:指大雄宝殿,又称大雄宝殿或大雄宝堂,佛教语中称释迦牟尼佛为“大雄”,故名,位于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 咄者老漆桶:咄(duō)者,形容声音高亢而长;老漆桶,比喻空无一物。 【赏析】 《百丈和尚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以百丈禅师自比,表达了他淡泊名利
注释: 本没有迷悟之人,只要今天了结。 了了了了了,面朝南看北斗。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诗,表达的是“当下即是”的禅宗思想。 首句“本无迷悟人”,直接点出主题,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并无迷悟之分。这里的“迷悟”并不是指真正的迷惑和觉悟,而是指人的心境是否平静,能否明心见性。 次句“只要今日了”,则是进一步强调,要把握现在,放下过去的执念,只有当下才能明了一切。这里的“了”是佛教用语,意为明白
【注释】 五日:佛家称五天为一结,结是修行的时期。 入室:进到寺院里去参禅打坐。 三八念诵:即“三七念诵”,指在寺庙内做早晚课时所念诵的内容。 中饱:吃得很饱,吃得心满意足。 【赏析】 这首偈颂,是一首很通俗的诗体偈语。它把一个修行人的生活写照得十分生动。全诗共四句,每句都紧扣着修行生活,用平直的语言娓娓道来。 第一句“五日上堂,朝朝入室。”说的是修行者每天都要在寺院里上堂(佛教徒向僧人问讯
这首诗的译文是: 去去实不去,来来实不来。 去来如梦幻,虚空绝点埃。 注释如下: 1. 去去实不去:去去表示离开,实不去表示实际上没有离开。 2. 来来实不来:来来表示到来,实不来表示实际上没有到来。 3. 去来如梦幻:去来就像梦幻一样,虚幻而不真实。 4. 虚空绝点埃:虚空指的是空无一物的地方,绝点埃指的是一点尘埃都没有。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
【注释】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佛法的领悟,即“心外无物”、“一即一切”。 【译文】 天有一颗星,地有一颗石。 君王有一颗心,僧子有一个鼻孔。 皇帝和佛陀,都是一颗心。 【赏析】 这首偈颂用简单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界中的万物,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在佛教中,"天得一以清"是指天空中有一颗星星,象征着清净;"地得一以宁"是指大地上有一块石头,象征着安宁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十九:此是第七十六首的第二句。偈,梵语“伽陀”的意译,即佛经中的韵文。偈颂,指佛经中的一种韵文,用来诵读佛经、唱赞佛功德或作佛事时所唱诵的颂词。 空劫:佛教用语,指无始以来的无穷无尽的时间。劫,音jié,梵语Kamma之音译,原义为长劫、长久的时间。 举似:以事相告。 君:指佛陀(释迦牟尼),这里用尊称。 【赏析】 此偈颂以“看与听”为题写来,言观照万物时
【释义】:此诗大意是说,世界上所有的国土都存在,没有一个不存在于其中。抬头仰望天空,谁能成为其中的人呢? 【注释】:偈(gǔ)颂:佛教中指佛的偶语或佛的教法、经文等。偈颂就是佛家讲经时的诵唱词。七十六首:佛教经典中有《金刚经》、《心地观经》等共七十七部,称为七十七部大乘经典,称“七十七品”,又称“七十七道品”。这里指七十七部大乘经典中的第七十一首偈颂。诸国土:所有国土。刹(ch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