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钥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戏和三绝(1)脱索(2) 【注释】: (1)戏和三绝:指古代三种技艺。 (2)脱索:即解脱绳索,指解脱束缚。 【译文】: 缠绕捆绑千回百转趁酒宴,环顾四周巧手竞相夸神技。别以为名利就如缰锁紧,猛烈抽身也在于人。 赏析: 此诗描述了一位艺术家在饮酒宴会上表演技艺的场景。诗人通过描绘他的动作、表情和周围人的反响,展现了他精湛的技艺和对名利淡泊的态度。
【注释】 八月十四日:即七夕,农历七月七日。 携家泛月:带着妻子儿女一起到湖上去赏月。 次韵:诗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翻用。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秋夜月色的七律。首联写景,颔联议论,颈联抒情,尾联点题。全诗意境清丽,语言明快,对仗工稳。 首联“八月十四日携家泛月”,是说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作者与家人一起到杭州西湖上泛舟赏月。这里用了“泛”字,突出了“泛舟”的动作。八月是秋季
【注释】 1. 戏和:以歌舞娱乐人。 2. 三绝脱索:指杂技中的“倒立”、“空身入虎口”、“走索”等高难动作。 3. 甘心受面谩:心甘情愿忍受别人的嘲笑。 4. 解:懂得。 5. 嬉:游戏。 6. 大家:众人。 【赏析】 这首七绝是写杂技演员表演的,诗中通过赞美这些技艺高超的艺人,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第一句“尽教逞技尽多般”,意思是说,他们把全部本领都使出来
次韵四绝,其一是《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破碎和个人命运的感慨。首两句描绘了春天长安的破败景象,展现了战争带来的荒凉与衰败,触动了诗人心中的悲痛之情。颈联通过“烽火”和“家书”两个意象,深化了诗歌的主旨,反映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尾联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因国破家亡而感到的悲伤,以及这种悲伤导致的白发稀疏和发鬓斑白。 诗句及注释: - 外子惟知愧可攻:这里的“外子”指的是丈夫
译文: 八月十四日,带着家人泛舟赏月,作此诗以次韵。 草草写成一段奇景,比邻非不借余辉。 板舆何敢侵风露,略望檐间且劝归。 注释: 1. 草草成奇:形容写景写得非常快。 2. 比邻:邻居。 3. 板舆:古代一种小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一美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首句“草草真成一段奇”,意为这一片风景是如此的奇特,让人感觉像是随意画出来的一样。接下来
注释: 1. 假合阴阳:指道家炼丹术。2. 此身:指身体。3. 使形全在气和神:使形体的完美全在于精神、气韵的和谐统一。4. 王家幻戏:王公贵族们的幻剧。犹坚固:依然牢固。5. 线索休时尚木人:木偶表演结束,演员休息的时候,木偶才变成木头人。6. 赏析:此诗写于唐贞元五年(789)作者任江陵府从事期间。诗人借戏中傀儡之变,以寓自己对政治现实的看法
子成兄年八十六 子成兄,即作者的兄长。 史子久:作者的侄子史子久。 舅氏:指作者的舅舅。八十一:年龄。 会于适斋次韵二绝:与适斋聚会时作的两首诗。 闾里旧游能几人:指自己曾经游历的地方有多少?闾里,古代乡里。 适斋犹有笔如神:适斋(作者的堂弟)还像神一样地用笔。 莫言二老升沉异,各现宰官居士身:不要认为两位老人(指作者和其兄)的升迁、沉浮有什么不同,他们现在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也就是居士
第一句注释:银河,天上的天河。 第二句注释:惊,惊动的意思。 第三句注释:下流,指江河水流的下游。 第四句注释:只,只有。 第五句注释:劳望,劳神远望,这里指为河的源头而担忧。 第六句注释:悬崖顶上看,指站在高处观赏
诗句:不嫌西照与朝曦,城郭谁知住翠微。 译文:不嫌西照与朝曦,城郭谁知住翠微。天幸外门才咫尺,欲陪杖屦夜忘归。 注释:不嫌西:不嫌弃西方的阳光。翠微:绿色的山色。天幸:有幸。外门:指门外。杖屦:指步行用的鞋。 赏析:本诗是诗人楼钥对于自己家庭中新添成员——曾孙女的欣喜之情的表达。诗人通过描写家中温馨的场景和对曾孙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亲情传承和家庭和谐的深深感慨。同时
【注释】 稍先一日:稍微早了一天。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芙蓉、菊洲:都是地名,芙蓉是芙蓉洲,菊洲是菊花洲。作意安排:故意地安排。却非适:并不是最适合的地方。乘兴径行舟:顺着兴致,随意而行。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中秋之夜泛舟赏月的诗。首句“稍先一日我中秋”,说自己比月亮提前一天过中秋;次句“行遍芙蓉与菊洲”,说自己游览了芙蓉洲和菊花洲;第三句“作意安排却非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