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恩
诗句原文: 淮水日南逝,吾行正北舟。 欲将双眼泪,寄向淮中流。 注释: - 淮水:指的是淮河的水流,此处特指淮河水向南流逝的场景。 - 日南逝:太阳在南方落下,形象地描述了日落的景象。 - 吾行正北舟:诗人本人正在乘坐一艘船向北行驶。 - 双眼泪:比喻诗人内心的悲伤和不舍。 - 淮中流:指淮河的水流之中,象征了诗人希望将泪水寄托的地方。 赏析:
第一幅画:旭日东升,光芒四射 注释:这幅画描绘了旭日初升,阳光明媚的场景。旭日指的是早晨的太阳,曈昽是形容阳光明亮的样子。 赏析:这幅画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通过画面中的晨曦,展现了新的一天的开始,象征着希望和活力。 第二幅画:古人瞻拜,表达敬意 注释:这幅画描绘了古代人们对着太阳进行瞻拜的场景。瞻拜是对太阳的一种敬畏和崇拜,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和敬仰。 赏析
诗句输出:斜阳照石壁,寒泉浸松影。 译文:斜阳的余晖洒在石头上,寒泉静静地浸透松树的影子。 注释:斜阳,太阳光线倾斜照射;石壁,山壁上石头;寒泉,冷冽的泉水;松影,松树枝叶的影子。 赏析:孙承恩的《题崔少卿八咏卷 其八 香山寺泉亭》是一首描绘山水风景的诗。诗中通过对斜阳、石壁、寒泉和松影的描述,勾勒出一幅静谧而幽深的自然景观。“斜阳”与“寒泉”形成对比,既突出了时间的推移
【注释】 濯足:洗脚。沧浪:指沧浪亭,在苏州城东南的山塘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吟:歌唱。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写作者在沧浪亭边洗足后,又回到沧浪亭,一边濯足,一边高吟沧浪亭名诗,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濯足复濯足,还以洗我心”,写诗人在沧浪亭中濯足后,又来到沧浪亭边继续洗脚。“濯足”二字点明地点,说明是在沧浪亭内。“复”字有重复之意,表明多次来过。这里既写出了沧浪亭景色宜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题考核范围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对诗歌进行赏析,答题时首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效果即可。此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并加以赏析。 【译文】 乱石倚靠险峻的山崖,山路因此曲折崎岖不平。 我乘坐肩舆越过前方的山冈,松树枝叶飘拂着我衣襟。 【赏析】
寄声淮水去,归思共滔滔。 吾家何所认,门前双石桥。 注释:向淮河水传达我的思念之情,我的思绪如同滔滔的河水一样汹涌。我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只知道家门口有两座石头桥。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归途的迷茫和无助。首句“寄声淮水去”即向淮河传达自己的心声,暗示了诗人想要与家乡取得联系的心情。次句“归思共滔滔”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心中无尽的乡愁
淮河舟中四首 其三 北望路虽遥,出门亦已远。 慇勤嘱淮流,为寄愁心反。 注释: 北望路虽遥,出门亦已远:向北望去(指故乡)路途虽远,但已经走出家门。 慇勤嘱淮流,为寄愁心反:(我)殷勤地嘱咐淮水(向东)流动,把思念家乡的心情寄托在回程的水波上,让它带回到我的家乡。 赏析: “北望路虽遥,出门亦已远”,是说虽然离家乡很远,但是想到回家的希望还是存在的。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对回家的渴望。
【注释】 有石倚空旷:有块石头靠着空旷的地方;倚:靠,倚靠。拔地:高耸入云;巉然:形容山崖陡峻。缓带:系着宽腰带的意思。一瞻眺:指远望。兴落:兴致减退。飞云边:像飘飞的云彩。 【赏析】 《题小景画册十首》是元代著名诗人王冕的作品。此诗以画意开篇,描绘一幅幽静的山水画,画面上,一座突兀而立的山峰,巍峨险峻,直插云霄,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从峰峦转向了脚下的溪流
注释:在幽静处寻找伴儿,一同探访古老的洞穴。 马儿相随一起走,山岚的气息让人感到衣服都湿了。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寻幽探古的山水诗。首句“拉伴事幽寻”中的“拉伴”意为“陪伴”,“幽寻”意为“寻找幽静之处”,整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与同伴一同去寻找那幽静的地方。第二句“古洞共探历”中的“古洞”即指前面提到的“幽寻”,指的是古老的洞穴或山洞,整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们一起探寻那些古老的洞穴
【注释】蹇驴:老驴 驼:背负 一老:一位老人 行行:走走停停 松径:松树林中的小路 应几章:写了几首诗 寒露:秋末的露水。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旅途生活的小诗。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旅途中的风景画,通过对比“蹇驴”和“一老”的行走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岁月流转、时光易逝的感慨。 我们看到诗的前两句“蹇驴驼一老,行行过松径”。这里,作者以“蹇驴”和“一老”作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