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槔
诗句释义与译文 深入解析《和德粹三绝》之精髓 1. 未坐他年百尺楼 - 诗意描述:诗人表达了对未来成就的展望,暗示着尚未达成的高远目标。 - 词义注释:“未”表示否定;“他年”指未来;“百尺楼”象征着高耸入云、非凡的高度和地位。 2. 浮云身上且悠悠 - 诗意描绘:诗人以浮云为喻,形容心境自在闲适,不拘泥于世俗。 - 词义注释:“浮云”代表飘渺不定;“身上”比喻心态;“且悠悠”表达悠然自得
何日归舟片叶轻,白鸥相伴橹微鸣。 只应潮打蓬窗处,已作离骚一半清。 接下来将按照您的要求对这首诗逐句进行注释: 1. “何日归舟片叶轻”:何时能够回到我的船上,让那一片树叶随风轻轻飘荡? - 注释:何时能够回到船上,让那一片树叶随风轻轻飘荡,表达了诗人对于归乡的渴望和对于宁静生活的美好向往。 2. “白鸥相伴橹微鸣”:一只白鸥伴随在船边,随着船桨的轻微击水声,它似乎也在共鸣。 - 注释
日脚微明雨脚疏,谁将云梦赋相如。 西南山好君知不,一见全胜读异书。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详细解析: 1. 诗句释义:《三山次郑德予韵》是宋代诗人朱槔的作品。“日脚微明”描述的是早晨天刚破晓时的景象,而“雨脚疏”则形容雨水虽然不多但已开始下落,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关键词注释: - 日脚微明:指天边刚开始泛起鱼肚白,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 雨脚疏:描述细雨开始洒落,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
【注释】 鼋湖:即今安徽芜湖县南的赭山湖。董山:名不详。据《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六《董山》引《唐阙史》云:“董山,本姓王氏,天宝初,为江州刺史。时有道士赵归真者,在郡学中讲道法。山好神仙事,遂从之。”按此诗作年不详。《唐诗别裁集》以为“当是乾元、上元间”。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舟泊于长江芜湖附近,因阻水而夜宿山寺。首联两句是说,诗人因山雨而心惊胆战,起而观天色,见天色已微明。次联是说
【注释】 尤溪:在福建闽西。梅花:一种落叶小乔木,花白色。 玉人:美女的代称。 香处:香气浓郁的地方。 云间双髻峰:即“双髻山”,在福建武夷山,山上有石穴形如双髻。 【赏析】 首句“一月尤溪烟雨浓”写诗人对尤溪美景的描绘。尤溪是福州附近的一条山涧,因水土丰美、气候温和而盛产好茶。尤溪的水气和烟雾弥漫着整个山谷,使人感到十分清新。这一句诗,不仅写出了尤溪的景色特点,而且暗示出诗人在尤溪的所见所闻。
延平道中 一溪春涨午晴初,日透波光绿浸裾。 却忆孤山山下路,石桥清澈看叉鱼。 注释: - 延平:地名,位于今福建省。 - 道中:途中。 - 春涨:春天水位上涨。 - 日透波光:阳光透过水面的光泽。 - 绿浸裾:衣服被绿色浸染。 - 却忆:回忆。 - 孤山:位于杭州市西湖西面的山丘,风景优美。 - 山下:山脚。 - 石桥:用石头建成的桥。 - 叉鱼:一种捕鱼方法,通过叉子捕捉水中的鱼。 赏析:
【注释】 延平道中:在福建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一带的山路上行走。 三十六峰:指福建著名的武夷山,山峰重叠如云,故名“三十六峰”。 北望:指向北远望,思念故乡。 思归梦亦劳:思念家乡而夜不能寐,梦中也劳苦。 来客双峰莫相笑:指来客人家在双峰下住宿,不要笑话他。 少低吾眼为儿曹:指年轻人要低头看路,不要嘲笑我。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人由登临武夷山写景抒情而来。 首句“云间三十六峰高”
注释 和德粹:即王之涣,唐代诗人。三绝:诗、书、画。 南楼:指诗人所居的洛阳名胜地——南楼。 心赏:心灵上的享受。 藜床:草席床。古代文人常用“藜(lí离)床”来代称草席。 体国:关心国家大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小令,通过描写南楼美景和作者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注和忧虑之情。 首句“心赏南楼一味凉”,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南楼的美景。诗人站在南楼之上,放眼望去,只见阳光洒在湖面上
【注】陈同、冕仲:作者的朋友。精舍:寺庙。 来伴秋风十日闲,笔端久已识波澜。 十年辛苦不寻常,万里归来一梦酣。 烦君一醉双峰月,乞与儿曹白眼看。 十年辛苦不寻常,万里归来一梦酣。 烦君一醉双峰月,乞与儿曹白眼看。 【解析】 “来伴秋风十日闲”,意思是说在嵩山的精舍里住了十天,我像来了一样地享受这悠闲自在的生活,这里用“十月”和“十日”作对,以突出自己心情之悠闲。“笔端久已识波澜”
解析与赏析: 这首诗的首句“草堂诸陈同游嵩山精舍冕仲携琴先归”,描绘了一幅与友人共同前往嵩山精舍游玩的情景。这里的“草堂诸陈”可能指的是诗中的诗人和朋友们,他们一起在草堂聚会并一同前往嵩山进行游览。 第二句“鹤发深衣雨垫巾”,则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年龄和外貌(鹤发深衣),来表达他与世无争、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而“雨垫巾”可能是指他用雨布做的头巾,这进一步强调了其淡泊名利、超脱尘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