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德藻
清晓去采莲,莲花带露鲜。 溪长须急桨,不是趁前船。 注释:清晨时分去采莲,新鲜的莲花沾着露珠。 溪流漫长需划桨,并非为了超过前面的船只。 赏析: 1. 诗歌内容解析 - 清晨采摘:“清晓去采莲”描绘了诗人在晨曦初升时,便踏上旅程去采摘莲花的情景。这里的“清晓”不仅指时间上的清晨,也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时光。 - 新鲜莲花:“莲花带露鲜”则形容这些刚从水中摘出的莲花带有露水,清新而生机勃勃
古梅二绝 百千年藓著枯树,一两点春供老枝。 绝壁笛声那得到,直愁斜日冻蜂知。 注释: - 《古梅二绝》是宋代诗人萧德藻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描绘苔藓覆盖的枯树和春天给予的老枝,以及在陡峭山壁上传来的笛声和被斜阳冻结的蜜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慨。 - “百千年藓著枯树”描述了苔藓已经覆盖了千年的古树,暗示着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这里的“藓”指的是苔藓,是一种常绿植物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虞姬的诗,虞姬死后葬于马鞍山下。诗人在马鞍山南麓的坟上题写了这首《咏马鞍山》和《虞美人草》。 首句“鲁公死后一抔荒”中的“鲁公”指汉光武帝刘秀,刘秀称帝后追封为“鲁恭王”。他死后,他的陵墓变成了一堆废墟。“一抔”指一捧土,表示墓地荒凉。第二句“谁与竿头荐一觞”中说的“竿头”指墓前的石碑,石碑上刻着墓主的名字。“觞”是酒器,这里指酒杯。诗人说:“有谁能给我斟上一杯酒
登岳阳楼其二 荒村三月不肉味,并与瓜茄倚阁休。 造物于人相补报,问天赊得一山秋。 注释: 荒村(荒废的村庄):形容乡村荒凉、冷清。 三月:指春季,春天三个月。 肉味:指肉类的味道。 瓜茄:泛指瓜果蔬菜等食物。 倚阁休:靠在栏杆休息。 造物:指自然界或宇宙。 于:给,对。 问天:向天发问,探询。 赊:借用,赊账。 一山秋:指秋天的山景,秋天的景色。 赏析:
注释:我与同伴一同去采莲,不知不觉地走了很远,直到傍晚的炊烟中。 恐怕责怪我们回去得晚,今天的风很大。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采莲人与同伴在夕阳下归途中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采莲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首句“相随不觉远”,表达了采莲人在采莲过程中与同伴的亲密关系,他们相互陪伴,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句诗通过“相随”这个词,暗示了采莲人与同伴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表达了对同伴的感激之情。
【注释】 管城:古县名,汉时属颖川郡。 青州:即东莱,治所在掖县(今山东掖县)。 援兵:援助之军,指从外地调来的救兵。 【赏析】 “半夜新春入管城”,首句开门见山,写诗人在正月十五日的半夜时分,突然听到报晓的铜鼓声,知道春天来临了。 “平明铜雀绿苔生”,次句承接上文,写诗人在黎明时刻来到城楼,看到城门两侧的古铜雀已经长满绿苔,说明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浮澌把断东风路”,第三句写诗人站在楼台上
【注释】: 六朝旧事:指东晋、宋、齐、梁、陈六个王朝。台城:南朝宫城。天禧塔:位于台城的一座古塔。登:登上。老僧:指僧人。语客:对游客说话。莫来登:不要再来这里游览。 【赏析】: 此诗为登临古迹台城而作。诗人由登高望远,想到历史沧桑,感慨系之。首句说台城六朝的旧事,已尽收眼底,足见作者对台城的熟悉和了解;二句写站在天禧塔的上层眺望四周,只见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三句是全诗的关键句子
【注释】 苍茫:广阔无边貌。浪荡:指无目的地漫游。三夜:三日,泛指多日。《汉书·扬雄传上》: “子云游三日至梁孝王所。”《史记·酷吏列传》:“赵禹佐汤治淮南狱,有三子。至死,皆有余财,其大父为所杀,复父、兄昆弟皆不仕。” 得句:即得意之作。看山天尽头:登楼远眺,但见群山连绵,直至天际。尤:更加。奇绝:奇特绝妙。 【赏析】 首联写诗人在洞庭湖上作客的心境。“不作苍茫去”,意思是说
【注释】 次韵傅惟肖:指诗人对朋友傅惟肖的诗作了和韵。次韵,即用原诗的韵脚写新诗。竹根蟋蟀:蟋蟀鸣于竹根。太多事:指蟋蟀鸣声太多。篱落间:指秋天的院子里。又过暑天如许久:又过了炎热的夏天。未偿:没有偿还。颜:这里指脸。岩壑嗔人不早还:指岩石和山壑都责怪我不早点归隐。八月放船飞样去:意思是说,到了八月,我放起小船,乘风破浪地离去了。芦花丛外数青山:意思是说我在芦花丛中看着远处青山,久久不愿离去。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一担乾柴古渡头,盘缠一日颇优游。 - 樵夫一早扛着干柴到古渡口卖,一天下来挣了不少钱。 2. 归来涧底磨刀斧,又作全家明日谋。 - 回到山涧边磨刀斧,准备为全家明天的生活做准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樵夫辛勤工作的情景,通过樵夫的日常劳作和对家庭责任的思考,表达了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家庭的责任感。诗中通过对樵夫生活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劳动者的辛劳和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