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衍
我们来看第一句:“染罗雕草斡天机”。这里的“染罗”,指的是用彩色丝线在绸缎上绣制花纹;而“雕草”则是指用各种花草植物进行雕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制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技法,将天然的花卉和草木通过精巧的工艺变成了绚丽多彩的图案。 接下来的第二句“簇戴工夫斗出奇”。“簇戴”在这里可能是指将绣好的花花草草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花朵或者小动物的形象
【注释】 明禋:祭祀。瓣香:指祭时所用的香料。盍(hé)谢:何不谢恩。 前:从前。 盛典:重要的典礼。 绍述:继承。 亿万年:万万年。 【赏析】 《恭谢庆成诗十阕》是南宋理宗宝祐三年(1255年)诗人赵蕃为庆贺朝廷举行太庙大礼,即皇帝的祖父、父亲、自己三代人相继在太庙举行的隆重典礼,作的一组诗。赵蕃在诗中以“明禋”、“瓣香”、“祖宗”等词语,表达了对皇帝的崇敬之情,同时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析出这首诗的大意和内容,最后进行赏析,注意赏析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本诗大意:大官宣劝礼让太后宽慰,中殿妃嫔各得尽欢。和气洋溢满京城天气晴朗,不妨趁直日之际晚上回銮。 “大官宣劝礼优宽”一句
【注释】 恭谢庆成诗十阕: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宫词百首》中的第十首。庆成,唐玄宗年号(713-756)。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时值唐朝鼎盛时期。《唐史·白居易传》载:“白与元稹友善,又尝因诗论相好恶,二人友善虽终,然未尝不相悦。”这首诗就是白居易在长安为官期间写的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的七言绝句。“宫监”,太监;“推帘”,打开窗帘。“景阳钟”,皇宫内所悬之钟,声闻于外;“妆成”
这首诗的译文是:小白长红十里春,归来天仗拥香尘。翩翩黄屋雕霞里,辇上无花止一人。 即小公主。长红,形容梅花盛开。归来,归来的使者。天仗,指皇帝的仪仗队。拥香尘,意为车驾所到之处,尘土皆被芳香覆盖。翩翩,轻盈的样子。黄屋,指天子之车。雕霞,形容车辆华丽。辇,古代帝王所坐的车。无花,意为没有花朵装饰。止一人,意为只有一个人乘坐。赏析:这是一首咏史题材的诗,诗人通过赞美小公主的美貌和气质
【解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句式整齐。第一、二句为第一联,“棹”“逋山”“舣”等词是舟行时所见景物;第三句为第二联,“一鹤”是诗人见到的景色;第四句为第三联,“未归”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的牵挂之情。 “棹转逋山舣落晖”,诗人在湖上泛舟,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湖面,湖水波光粼粼,倒映着天边的霞光。“逋山”,指的是东晋时期隐士陶渊明曾经隐居过的山——庐山,这里代指诗人的家乡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描写的是蜡梅花。 蜡梅(学名:Chimonanthus praecox)是蜡梅科蜡梅属的植物,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花期在冬末春初,花色有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等。蜡梅的花朵形状似梅,香气清幽淡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磬口檀心紫晕重,繁香微泄绣帘风。 - “磬口”是指梅花花瓣的形状,像磬一样平整。 - “檀心”指的是梅花的花蕊部分
诗句释义及赏析 译文: 三生结得润人缘,巵酒时来暖客毡。北固儿童虽不识,也缘巾履过山前。 注释: - 三生结得润人缘:此句意指因结缘而得到润泽,形容人际关系良好,能给予帮助和慰藉。 - 巵酒时来煖客毡:指用美酒招待客人,让客人感到温暖舒适。 - 北固儿童虽不识:尽管北固山的孩子们不认识作者,但作者仍然通过自己的行动(如穿着)让他们感受到了亲切和温暖。 - 也缘巾履过山前
【注释】 麝:即“熏”。 笼纱:笼上薄纱。 粲玉阶:形容台阶上的装饰华丽灿烂。 珠栊:指门楼上的装饰,这里泛指宫门。 齐撤:全部拆下。 九门:古代天子宫城的四面各开一道门,共有九道,故称。 法驾:天子出行时的卤簿仪仗。 【赏析】 这首诗写皇帝在元宵节庆祝胜利后回宫中的情景。诗的前四句写宫门前的盛况。前两句写皇宫大门敞开,宫门两旁悬挂着华丽的灯笼和帷帘。第三句写宫廷内外一片欢乐气氛
注释:在礼成之后,皇帝设宴款待群臣。春风浩荡,来到了竹宫。皇帝传旨让大臣们戴上鲜花,然后才让他们披上锦缎,这足以证明皇上是天公。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皇帝的盛事和威严。诗中用春天的景象来比喻皇帝,用鲜花和锦缎来象征皇帝的权威和尊严。这种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和有力。同时,诗人通过对宫廷宴会、春风和皇权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皇帝的尊贵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