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上桂
【解析】 题干要求对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给出译文、注释和赏析。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并把握其意思。此诗为五绝,全诗共四句。“期云馆”即指名所居之斋室。首句写日光照在香炉峰上;二句写烟随风飘到砚台,点笔成墨;三句写诗句脱口而出,佳句飞来,犹如霞光片片;末句写诗句落笔成章,有如霞光飞舞。整首小诗意境高远,想象丰富,富有情趣。 【答案】 日烘香炉峰,轻烟低入研。点笔佳句来,霞光飞片片。 译文
注释: 走笔戏问进之病西京,指西汉都城长安。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曾为汉武帝写《子虚赋》、《上林赋》等文章。寂寞文园怨索居:文园是汉代文学家贾谊的宅第名,贾谊因政治失意,抑郁不得志,死后葬于洛阳市东的宣室山麓。 不走运的金茎擎露少:金茎,即铜柱,古代皇宫中用以承露的铜制器具。擎,捧持,这里用“擎”字有夸张之意。 定缘眉黛淡秋疏:定缘,必然的原因。黛,青黑色的颜料涂在眉毛上,用来画眉。
【释义】:环瀛台,高高的台子环绕着瀛州(今河北省唐山市)。 面面俯清流,从四面看都是清澈的水流。 不逐灵槎去,不要随神舟飞向天河。 那从犯半牛,难道跟随神牛进入月宫吗? 【赏析】:此诗写登临瀛州环瀛台时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高台■绝岛”,是说登上这座高高的台子,就能看到四周没有其他岛屿,视野开阔无比。这里的“高”“绝”是形容环瀛台的高峻险峭
【注释】:缑山,在今河南洛阳市西。一弄,指笙的曲调。仙响,指笙声美妙。更寥寥,更加幽远。聆清吹,听清脆的吹奏。重瞻鹤羽飘,又看见了鹤群飞翔。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游览嵩山时,在听笙亭中观赏音乐的情景。诗中用“曾”和“更”两词来突出笙乐之美、之妙,使人产生一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诗的前二句写听笙。“缑山”,即缑氏山,在今河南洛阳市西。传说古代神话中的神仙王乔曾在此学道成仙,因而得名。“一弄”
注释: 月出寒林露正清,当波湛烁琉璃明。城中士女喧相杂,海上凫鸥寂不惊。 月出寒林露正清,当波湛烁琉璃明。这两句诗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景色。月亮从寒林中升起,露水晶莹剔透,如同水晶一般。月光照耀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使得水面像琉璃一样闪烁着光芒。 城中士女喧相杂,海上凫鸥寂不惊。这两句诗描写了城市中和海边的景象。城市中的人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而海中的鸥鸟则自由自在地游弋,不受外界干扰
【注释】 挹袖轩:衣袖如云一般堆积,乘着风儿飘向无际的远方。挹:舀,取。袖:衣袖。 【赏析】 此诗首句写衣袖之广,用“似云屯”三字形容其状,形象生动。次句写衣袖之长,以“游无际”三字概括其情,极尽夸张之能事。三四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写衣袖之广,衣袖虽大但无从舀起;衣袖虽长但无法卷起。最后一句写衣袖之长,衣袖虽然很长却无法卷住,表现了诗人那种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的心态
注释:灵山(指庐山)保留了古代的预言,五百年是吉祥的时期。今天遭受到特别的劫难,正想着选择胜地避难。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庐山的特殊情感。诗人在灵山发现了古老的谶语,预言了五百年的吉祥时期。然而,在今天遭遇到特殊的劫难,诗人感到无助和困惑,只能想到选择胜地来躲避灾难。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庐山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困惑
【注释】 纡(yū)径:曲折的小路。可望不可攀:可以远远地观看,却无法登上。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访道士张道人不遇的情景,通过写景来表现诗人对张道人的仰慕之情和求道不得的苦闷心情。全诗写得平实自然,没有用华丽的词藻,但意境深远。 首句“木落侵纡径”是说树叶黄落,小道弯曲,秋天的景色显得特别清幽。次句“天寒早闭关”,是说天气寒冷,早早闭门休息。这里既写出了季节特征,又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
【注释】 丈人:敬称年长者。失姓字:失去姓氏姓名,指隐居不仕。家世:家族背景。混:混迹,与世俗无关系。渔樵:捕鱼砍柴。投竿饵:投下钓竿,以鱼食为饵引鱼上钩。归山种药苗:回到山林中种植药物。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一位隐居不仕的人的诗。诗人对这位丈人寄予深厚的感情,在赞美其高尚情操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向往隐逸生活的愿望。 “丈人失姓字,家世混渔樵。”这两句写丈人因隐居而失去了自己的姓氏和身份
【注释】 赋得浮丘石:即《赋得青枫浦》。浮邱,传说中仙人的居处。此指诗题中的浮邱山。 篙痕看尚在,舟去已何之。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痕:痕迹。何之:何处去。 任是沧桑变,丹丘故不移。 沧桑:世事变化,比喻岁月流逝。丹丘:指浮邱仙山。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作者以“浮丘”自喻,抒发了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首句写自己仍在浮邱山,而船却已经驶到远方去了;次句说世事沧桑变化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