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诚
已过秋风九日秋,篬筤池上若为游。 似闻嘉菊黄于鹄,乞我双栽照白头。 接下来将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1. 诗句解读:“已过秋风九日秋”,这里的“秋风”通常代表深秋或秋天的凉爽气息,而“九日”则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称为“登高节”。诗人在这里可能是在描述自己已经度过了一个深秋的日子,可能是指重阳节这一天,因为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与秋天的气氛相呼应。 2. 关键词解释
秋夜 砌草虫吟四壁静,檐竹摇灯动秋影。 老来无梦到阳台,开门月在青松顶。 注释与赏析: 第一句: “砌草虫吟四壁静”,这句话描绘了夜晚安静的环境和蟋蟀的声音。"砌草"可能指的是墙边或屋角的草丛,蟋蟀在其中鸣叫,使得整个空间显得更加寂静。"四壁静"强调了环境的静谧和蟋蟀叫声带来的宁静感。 第二句:“檐竹摇灯动秋影”: 这句诗描述了窗外的景致。当风吹动竹子时,摇曳的灯光投射出秋天的影子
【注释】 觅菊:寻觅菊花。二绝句:指两首七绝。 洲上黄花满意开,倩人更为觅奇栽。“满意”一作“欲展”。 小桃源里秋如水,分取清香一半来。“小桃源”一作“芳径”。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寻访菊花的过程中,发现一片小桃林中,满树桃花盛开,如碧波荡漾的秋水,令人赏心悦目。诗人想从这美景中取得一半清香以供吟咏。全诗自然清新,意境深远。 首句“洲上黄花满意开”,是说诗人在江边洲头发现了盛开的菊花,十分高兴
注释: 山雨萧萧,夜已转多,想你离开后我该如何度过?帷犀怪底时时动,池上东风生绿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句“山雨萧萧夜转多”,描绘了一幅雨夜的景象,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颔联“思君别后定如何”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担忧和牵挂。颈联“帷犀怪底时时动”,以帷犀的奇怪动作为线索,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尾联“池上东风生绿波”则通过东风和绿波的描写
【注释】青龙镇:地名。学官:官名,指地方上的学校长官。东阁:东面的阁楼。晏阴:傍晚的阴凉。青泥:青色泥土。 【赏析】此诗是送别友人之作,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首句写送别的时间是清晨,云影垂江护晏阴,暗示着离别的伤感;次句写诗人送别友人的情景,他题写了诗句,但友人却因为晓寒而迟迟不肯离去。第三句写诗人要骑马去迎接友人,第四句写街上的青泥三尺深,表明道路难行,也暗喻了友情的深远
《漫兴三首》是元代诗人艾性夫的作品,下面将逐句对其进行释义: - 赭服从戎万里行:赭衣象征着士兵的制服,而“从戎”则表示参军。整句话表达了战士在边疆服役、远离家乡,远赴万里之外的边关的情景。 - 风餐水宿事宵征:描述了战士们在旅途中的饮食和住宿条件,以及他们为战争准备牺牲夜晚休息的艰辛生活。 - 金沙江绕乌蛮砦: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而“乌蛮寨”可能是一个地名或部落的名称
注释:这七尺长的乌藤,是我自己亲手种植的。鲤鱼在风中翻腾,月光洒在天上高高挂起。我把城南的一棵大树带来,在五贾冈头看翠涛。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和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首句“七尺乌藤手自操”,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自己亲手栽种的乌藤。第二句“鲤鱼风起月轮高”,则是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风吹动水面上鱼儿翻腾的景象
诗句首先展现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樯头之上的五两(一说是两只)大船在风中轻快地前进,随后引入吴歌的哀婉之声,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情感氛围。接着,通过描绘刘家河畔明亮的月亮映照江面的景象,诗人表达了对远行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直至他到达定辽城。 此诗通过“樯头”、“吴歌”、“刘家河上月”、“郎”等关键词串联出一幅别离与思情的画面。首句中的“樯头”和“逐风轻”构建了一种轻盈而飘逸的航行场景
【注释】 潮:指潮州。揭扬山色:即揭阳的山色,揭阳是广东省的一个县,位于潮州之北。东吴故旧:指潮州当地的老友。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潮州期间,是一首送别友人之诗。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深沉。 首句“瘴雨蛮风晚更寒”,以浓墨重彩勾勒出岭南地区特有的气候特点,为送别之情渲染了浓厚的氛围。瘴雨,即岭南地区特有的湿热天气;蛮风,则指岭南地区的狂风暴雨。这两句诗将瘴雨、蛮风与晚寒相结合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长天敛尽落霞红 - 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天空逐渐被夕阳染成深红色。"敛尽"意为渐渐消失或收敛,表现出天色渐暗,晚霞不再。 2. 草屋炊烟野渡东 - "草屋炊烟"指的是农家小屋在黄昏时升起的炊烟,而“野渡”则是指靠近江河边的渡口。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展现了乡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 3. 一带寒沙秋水白 - 此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秋天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