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由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句“宦辙驰驱尘满襟”,描绘了作者在官场上忙碌奔波,尘土飞扬的情景。宦途的艰辛和官场的复杂,让作者感到疲惫不堪。 第二句“解鞍呼酒小登临”,表现了作者在闲暇之余,选择一处风景优美的地点,与友人共酌畅谈。这种放松心情的方式,有助于缓解压力,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元夕酒倦,解酲贡浪语,欲困且长谣。 古篆生春霭,新汤响夜潮。 喜寻搜句伴,怕有看灯招。 背却笙歌闹,鸣琴慰寂寥。 逐句释义及注释: - 元夕:指的是古代农历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或“元夜”。 - 解酲:意为解酒,解除醉酒带来的不适感。 - 浪语:形容说话随意而漫不经心,没有条理。 - 欲困且长谣:意指想要休息,但又想要吟诵一首长诗来打发时间。 - 古篆
紫麒麟楦岂身荣,腹有诗书气便清。 野酌雅宜招胜士,贵游大半是宗英。 主翁旧有登堂约,古树今知夹道迎。 剩欲索梅同一笑,却随画角弄初更。 注释:1. 紫麒麟楦(xuàn):《汉书·货殖列传》记载汉武帝时,中山人卓王孙家养一紫马驹,因名之“紫麒麟”。2. 诗书气:指读书人的儒雅气质。3. 主翁:主人,这里指南湖的主人。4. 登堂约:指邀请宾客登堂饮酒的约定。5. 古树:指南湖周围的古老树木。6.
病起无情绪,池边日几回。 虫声低覆草,螺壳细生苔。 暑退芦将变,秋残蓼续开。 久消环绕迹,全若未尝来。 注释: - 病起无情绪:病后心情低落,没有兴致。 - 池边日几回:每天在池边徘徊的时间。 - 虫声低覆草:听到虫鸣声时,虫子落在草丛中。 - 螺壳细生苔:看到螺壳生长在苔藓上。 - 暑退芦将变:夏天过去,芦苇即将发生变化。 - 秋残蓼续开:秋天快要结束,蓼花继续开放。 - 久消环绕迹
贺林正字 道山群玉聚,前辈说乾淳。近代岂乏士,清时赖有君。 谁传艾轩派,喜得嫡孙亲。所欠非荣进,名流万古芬。 注释: - 道山:这里代指道观或山林。 - 群玉聚:形容才华横溢的人聚集在一处。 - 前辈:指前人或者前辈学者、文人。 - 乾淳:指北宋时期的宋真宗和宋仁宗,是北宋的两任皇帝,他们统治时期被认为是文治昌明的时期。 - 近代:指近现代、现代。 - 岂乏:是否缺乏。 - 清时
宦躯真沐漆,放怀北岩去。 行行如蔍境,渐入幽绝处。 湿翠欲沾衣,晴云乱生屦。 滩声时抑扬,岚气互吞吐。 松寒韵笙竽,碣石状钟虡。 朱实袅碧藤,白羽明翠坞。 提壶忌人醒,市醑邀我沽。 野果枝头寻,水乐空中度。 饮少辄颓玉,山灵劳拱护。 起来一凭栏,件件是佳句。 此景几百年,却待予全付。 吟成石点头,喜极石应语。 何处一鸣鹤,而作赏音和。 仰峰人所仰,隔江不受呼。 正如山中人,九诏不一顾。
人人羡登仙,去作上界游。谁知世蒙恩,公其晦叔流。 众芳正回春,一叶偶似秋。灵修岂数化,宿莽休槛洲。 却怜贪荣人,前后几蜃楼。策今陈洛阳,疏肯谀沧州。 阊阖浮云开,台阁清风留。所期共推庆历车,可复偏重元祐舟
小蛮初按曲,趁拍入凉州。 宫羽偶失次,回眸顾部头。 部头色微嗔,面赭含娇羞。 低鬟语同伴,周郎曾顾不。
野梅清靖节,水仙韵坡公。 山谷秀而野,厥有山矾风。 陶苏黄三君,时异风味同。 后人思典刑,写入画图中。
雪柳梢头闹玉梅,万家灯火月楼台。 校雠幸不开天上,省得扶藜太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