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
怀苏东坡 曾谒眉山苏氏祠,也曾阳羡诵题诗。 常州京口寻馀迹,儋耳郊原抚庙碑。 海角天涯身世感,朝云春梦死生知。 千秋何幸留遗墨,画卷潇湘竹石奇。 注释 1. 曾谒眉山苏氏祠:曾经参观过位于四川眉山的苏家祠堂。 2. 也曾阳羡诵题诗:在阳羡(今宜兴)朗诵过苏东坡的诗词。 3. 常州京口寻馀迹:在常州京口寻找苏东坡留下的遗迹。 4. 儋耳郊原抚庙碑:在儋耳(今海南岛儋州市)郊野抚摸庙中的碑文。 5.
诗句解释: 1. 毛锥十载写纵横,不尽边疆血火情。 - “毛锥”指的是文人用来写作的笔(毛笔),“十载写纵横”表示用了十年时间来写作,“纵横”在这里可能指文章或作品的内容广泛而深远。这句话描述了作者在这段时间里用笔墨书写,内容涉及广泛的领域和深远的思考。 2. 故国当年危累卵,义旗直北控长城。 - “故国”指的是作者的家乡或祖国,“危累卵”形容国家局势非常危险如同悬挂在悬崖边的蛋一样岌岌可危
寄父 诗来天末写残笺,猛忆儿时课读虔。 风送塔铃悲自语,月沉鸟梦静初圆。 高堂贫病暮年苦,战士青春新岁还。 乡国今朝欣解放,好将马列作家传。 注释: 1. 诗来天末写残笺:诗人在天边(或海外)写就了残缺的诗稿。 2. 猛忆儿时课读虔:突然想起了童年时认真学习的情景。 3. 风送塔铃悲自语:风中摇曳的风铃仿佛在低声诉说着悲伤的事情。 4. 月沉鸟梦静初圆:月亮落下,鸟儿们也开始安静地休息
《对花》 镜前窗下白梨花,恍见亭亭笑不遮。 春景阑珊人亦懒,心旌荡漾望终赊。 高山路远声声怨,院静阳和日日斜。 安得生成飞燕翼,轻身一掠入君家。 注释: 1. 镜前窗下白梨花,恍见亭亭笑不遮。 - 镜前:指对着镜子时,通常用于形容人物端庄或优雅的样子。 - 窗下:指窗边的位置,可能是一个宁静的环境。 - 白梨花:梨花的颜色通常是白色,象征着纯洁和美丽。 - 恍见亭亭笑不遮:意指看到梨花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题为《祭军城》。下面是逐句解读: 朝晖起处君何在,千里王孙去不回。 【注释】:朝阳升起的地方,君王的行踪何处?远在他乡的王族子弟,离去不再返回。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深切关怀和对故土难离的哀痛。朝阳升起象征着希望和新的开始,但在这希望之中,君主却不知所踪,令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失落和哀愁。 寒外征魂心上血,沙场诗骨雪中灰。 【注释】:在寒冷的边疆
诗句解读及赏析 第一句:两间憔悴一儒生,长对青灯亦可怜。 - 关键词:书城 - "两间"可能指书房或读书的地方,“憔悴”形容生活艰辛或内心疲惫,“一儒生”指的是一位书生,“长对青灯亦可怜”描绘了他在昏暗的灯光下苦苦求学的情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渴望和孤独求知的同情。 第二句:不卜文章流海内,莫教诗酒误虚名。 - 关键词:文章, 诗酒 - “不卜文章流海内”,意指不求功名
诗句释义 1 寄语故园 - 这是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他希望与家人团聚的愿望。 2. 少年投笔复从戎 - 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年轻时放弃学业,选择参军的经历。"投笔"指的是放下笔,"从戎"则是参军。 3. 不为虚名不为功 - 表明了这位年轻人参军的原因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功绩。 4. 独念万众梯航苦 - 描述了士兵们在战争中所面临的艰苦环境,"梯航"指运送士兵的船只
【注释】 1. 吊栓牛:指古代的一种武器,用金属或石头制成,形状像钩子,可以挂在牛角上,用来刺杀敌人。 2. 献身家国出田间:表示为了国家和家庭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地投身到田间劳作中去。 3. 杀敌心雄起揭竿:表示在战斗中,内心充满了英勇杀敌的决心,拿起武器,举起竹竿,准备迎战敌人。 4. 奔走危疆嗟枉死:表示在战斗中,四处奔波,面对危险的境地,感叹自己因为战斗而死而无怨无悔。 5. 激昂斗志厉如山
【其一 · 牡丹】 愧作洛阳富贵花,且留春色绘年华。 斟来一撮胭脂水,漫向西山写晚霞。 【其二 · 兰花】 天涯何必订同心,一卷《离骚》到处吟。 行看江南春草绿,莫愁空谷少知音。 【其三 · 梅花】 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 不须脂粉添颜色,笑看苍蝇冻死时。 【其四 · 菊花】 小楼昨夜送东风,今日霜华似尚浓。 喜见丹青青点染,此中清兴有谁同。 【其五 · 竹】
一跃龙门去不停,风波万里入沧溟。 久经浅底惊滩险,何惧深渊起巨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