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惟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其内容为: 三世诸佛,不知有恩无重报。 狸奴白牯,却知有功不浪施。 明大用,晓全机。 绝踪迹,不思议。 归去好,无人知。 冲开碧落松千尺,截断红尘水一溪。 注释与赏析: 1. 三世诸佛,不知有恩无重报 - 这句表达了一种佛教观念,即对于前世的恩惠或因缘,人们可能不会意识到或者过于看重其回报。这反映了佛教中的因果律和轮回思想。"三世诸佛"指的是过去
东坡笑说吃龙肉,舌底那知已咽津。 能省咽津真有味,会言龙肉不为珍。 【注释】 1.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2. 龙肉:指美味的龙肉大餐。 3. 舌底:形容吃东西时舌头下面的感觉。 4. 咽津:吞咽唾液。 5. 省:减少。 6. 有味:有味道。 7. 会:理解或知道。 【翻译】 苏东坡开玩笑地说他喜欢吃龙肉,但他不知道在吃下这些美味佳肴后,他的舌头底下会有这么多口水来吞咽
【注释】衲僧:禅宗和尚的通称。照彻:洞彻。千差眼:比喻人的眼睛众多,各具慧眼。缁(zī):古代指黑色的衣服,这里泛指僧人。浅深毫发分: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说“毫厘之差,谬以千里”。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颂佛法的七言绝句。前两句用“衲僧”和“缁素”来写佛法广大无边,后两句写“法王”不可独尊。全篇以议论为主,语言平实,含义深远。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衲僧”、“缁素”都具有佛性,都应平等对待
第一句,“何知龙肉即猪肉”,意思是:你知道吗?那龙和猪都是动物的肉。 第二句,“细语粗言尽入神” 的意思是:不管是轻声细语还是大声嚷嚷,都能让人心醉神驰。 第三句,“惜彼当年老居士”,意思是:可惜那些曾经的老居士们。 最后一句,“大机曾未脱根尘”,意思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从未真正脱离过世俗的纷扰。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和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人类和社会的描绘
【注释】 江月照:指江上月光如洗。永夜:指长夜漫漫,无边无际。清宵:指长夜的皎洁。雾露云霞:指云雾、露水、云彩、霞光。遮:遮蔽。个中犹道不如归:意谓自己觉得此间还不如归去。何归:何处可归?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形容荷莲与菱角的形状。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写于作者归隐之后。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首句“江月照”,以明月映照着江水,渲染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第二句“松风吹”
【注释】 偈:佛教语,即韵文。 偈九首 其七:“是”字句式,“一”“二”是两个词。 头上是天,脚下是地:比喻人世间的一切。头,指人的头部;脚下指人的脚跟;天指人间的帝王、权贵,地指平民百姓。 饥即餐兮困即睡,人人皆受如来记:饿了就吃饭,累了就睡觉,人人都受到佛祖的教诲和照顾。 【赏析】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无论地位高低、身份贵贱都要接受如来的教诲,因为这是佛祖对众生的关爱和包容
偈九首 其六 山是山,水是水。 僧是僧,俗是俗。 更将何物演真乘,六六元来三十六。 注释: 山和水:自然景象。 僧和俗:人的行为和状态。 演:表演、表现。 真乘:真谛、真理。 元:原。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然现象,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超越这个规律之外。这就是所谓的“真乘”,也就是真理。而这个“真乘”或者说真理,就是由六六大顺构成的。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于世界的理解
解析: 第1句: “时时是好时,日日是好日。” - 关键词:「时时」和「日日」。 - 释义:表示每一天都是美好的时光,强调时间的珍贵性和美好。 第2句: “乌兔体全身,灵机何处觅。” - 关键词:「乌兔体全身」。 - 释义:比喻人或事物无所不在,难以找到其核心或关键所在。 第3句: “今朝看见昨朝人,依旧眼睛光似漆。” - 关键词:「今朝」、「昨朝人」、「眼睛光似漆」。 - 释义
【注释】 偈:佛教禅宗用语,是梵语音译,即佛的法语、佛的智慧。“偈”是“佛语”的意思。偈有二义,一是“偈颂”,指佛教经文;二是“偈言”,指佛教的说教或教义。本诗中的“偈”,指佛教经文。 九首:这里指《九首偈》。 天机:佛家语,意谓宇宙万物之妙理。 藏:隐藏。 不得:不可知。 花笑鸟啼时: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百鸟齐鸣,大自然生机勃勃。 重拈:重新拈取,即重新引用。 当人合自知:当有人要理解时
注释:古佛的教化无法到达的地方,大家共同来参悟。 没有人能够参透的境界,是古佛和我们一起参悟。 既然我们与古佛共同参悟,那么如何来显化这种境界呢?种田博取饭食的方法并不高明。 因此想起老师曾经说过的话,三界本来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免去。 赏析:这是一首禅宗诗,主要讲述了禅宗思想中的“不二法门”和“无为法”。诗中通过描绘古佛与众人共同参悟的情景,强调了禅宗思想的核心——即在一切现象中寻找到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