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琳
有漏笊漓,无漏木杓。 庭白牡丹,槛红芍药。 因思九年面壁人,到头不识这一著。 【注释】 1. 有漏:佛教语,指生死轮回。笊漓(zōuli):一种用来捞取食物的器具。 2. 无漏:佛教语,指涅槃的境界。 3. 牡丹:中国的传统名花,此处指庭院中的牡丹花。 4. 芍药:又称“将离”,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多植于园林中,此处指庭院中的芍药花。 5. 面壁:佛教修行者的一种苦修方式
注释:第一首诗中,“一即多,多即一”,意味着一切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多”和绝对的“一”。而“毗卢顶上明如日”,则是形容佛祖的智慧如同太阳一般明亮。 第二首诗中,“也无一,也无多,现成公案没殽讹”,意思是说,一切都是虚无的,没有真正的“一”和“多”。而“拈起旧来毡拍板”,则是比喻人们总是在重复过去的旧事。而“明时共唱太平歌”,则是表达人们希望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 赏析
这首诗的译文是:赤身裸体无处躲藏,黄龙未开口先分派。如果把道理讲清楚,他家自有登云路。 注释解释:赤体更无藏隐处,赤体:赤身,指不隐藏自己;更:再、又。藏隐处:隐蔽的地方。黄龙未语先分付,黄龙: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分付:吩咐、交代。家:这里借指人。通霄路:直通云际的道路,形容非常快捷。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一种动物的描写,寓意人生的道理。诗人用“赤体”和“黄龙”来象征人
注释:在洛阳的五凤楼,脱下官服向皇帝询问,金鞭指向远方的御街。春风中到处都是繁华盛开的花朵,游子每年都会怀念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离开洛阳之后写的。他通过回忆在五凤楼下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描写洛阳的美景,表现了对洛阳的喜爱之情。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佳作
释慧琳,生卒年不详,俗姓刘,为南朝刘宋的僧人,道渊之弟子。他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构成了对这位诗人独特历史贡献的理解与评价。下面将具体介绍他: 1. 生平背景:释慧琳的出身背景颇为显赫,他是福清(今属福建)人,据记载,其居住地为湖州道场普明寺。他在年少时即出家于建康冶城寺,通晓诸经,尤其喜好老庄思想,并且善于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长于著述。 2. 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