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渊
这首诗是王云卿父子有宛丘之行,为送行写的,共二首。其二的释义如下: 汉庭议论学,倾耳待歆向。 君家贤父子,千载蔚相望。 读书二十年,闭户自师匠。 异端绌偏杂,陈言刊猥酿。 刚全百炼馀,气出诸老上。 颓风正波靡,去去作堤障。 注释: - 云卿父子:指唐朝文学家、书法家王云卿及其家族。宛丘之行:即王云卿父子的出行。 - 倾耳:形容倾听时专注的样子。歆向:指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 君家
阅读雷渊的《读孔北海传》,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首诗不仅是对古代英雄的赞颂,也是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以下是根据诗句及其背景分析: 1. 汉室风流绝建安 - 汉室: 指的是汉朝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 风流绝建安: 这里的“风流”可能指的是汉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诗句注释如下: - 千古崩崖一罅开:描述一个古老的地方,经历长时间的崩塌,只留下一个裂缝。 - 强将神怪附郊禖:形容有力量的统治者或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凡的能力,能够将神灵附身。 - 无情顽石犹胎谤:形容一块无情感的石头也能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 - 贝锦从为巷伯哀:比喻那些看似美好却最终带来不幸的东西或人。 译文: 千年前,一座古老的山崩了,留下了一道巨大的裂缝。那些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注释】五季:指五代十国时期。乾坤:天地,这里指国家。晦冥:昏暗。先生:这里指陈抟。有意事:有要事。澄清:治理天下。齁齁:打呼噜的声音,形容年老体衰。东方日已明:太阳已经从东方升起了。 【赏析】这首诗的大意是:五代十国时期国家混乱,陈抟却一心为国为民着想,想要把国家治理好。他四十年如一日地为国家操劳,如今终于看到国家有了起色,希望之光已经出现。全诗表达了作者对陈抟的赞美之情
【注释】 1. 次裕之韵:指王叔文的诗歌,王叔文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齐名。 2. 景玄弟:指李景玄,李景玄是唐代诗人,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3. 名肠相焮:形容名声显赫,如同燃烧的火焰一样炽热。 4. 战退纷华:形容战争结束后的景象,繁华的城市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5. 文字喜逢修月手:形容诗人擅长写诗,善于捕捉月色的美好。 6. 津梁愧乏济川材
诗句:气干参天拟万寻,圣门梁栋自堪任。 译文:他的气质高洁如参天大树,巍峨壮观,仿佛能支撑起整个国家的天空,他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关键词解释: - 参天:形容人或事物高大、宏伟至极,如同参天大树一般,直入云霄。这里比喻他的人格和才能都极其卓越,能够支撑起国家的天空。 - 拟万寻:拟,比拟;寻,长度单位,十寻等于一里。万寻则指极高远,这里用来形容其崇高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 -
【注释】 刘御史云卿挽词二首其一:刘云卿字公度,少同里闬知音交,投分交情雨旧今。乡校联袯春诵学,上庠连榻夜论心。南山松桂愁霜殒,北地乾坤恨日侵。不得生刍躬一奠,西风吹泪满衣襟。 其二:投分交情雨旧今,乡校联裾春诵诗。上庠连榻夜论心,南山松桂思凋零。北地乾坤恨日侵,西风吹泪满衣襟。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刘云卿在这首诗中对友人的才华和品德作了高度评价。他赞美了友人的才华和学识
【注释】 泛:游。 山在水底,故称“底见”。 南山:指山南的终南山。终南山在长安城南面偏东,是长安城北面的屏障。 更恐:唯恐。 飞埃:飘浮的尘土。涴(wò):弄脏。 一棹晚凉波底看:乘着小舟傍晚凉爽时观赏江底。 浴沂面目本天然:沐浴着阳光,映照在水中的自然面貌。 【译文】 终南山早已远离了尘世,更担心飞沙弄污那碧绿的山顶。 傍晚乘着小舟观赏江底风景,那沐浴在阳光下的水面反映的是本来自然的景象。
【释义】 我喜爱洮石砚,其深紫色的囊中藏着沧洲的翠色,一丈长的石砚在春天融化了,绿色的水流。退笔成丘又何益,乘时真欲砺吴钩。 【赏析】 此诗写对洮石砚的热爱。作者用“缇囊”来比喻洮石砚,说它的颜色像紫色的袋囊。“深复”二字既形容其颜色之深,也形容其内涵之丰。“沧洲”是指苍翠的洲渚。“春融翠欲流”形容石砚之色如水波般荡漾。“丈石”指砚石之大。“春融”是说石砚经年累月吸收天地之精华而润泽
诗句释义与译文: 疏柳静茅亭,亭下长江路。不见亭中人,萧萧烟景暮。 注释解释: - 疏柳:稀疏的柳树。 - 静茅亭:安静的茅草亭子。 - 亭下:在亭子的下面。 - 长江路:指的是长江边的道路。 - 不见:看不到,指没有见到人。 -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 烟景暮:烟雾缭绕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画面。诗人坐在江边的一个小亭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