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光
诗句释义: 1. 长牵直北溯漕河,柳色青青蘸碧波: - "长牵直北" 描述了一种持续而直接的向北行进或追寻。 - "溯漕河" 指沿着漕河逆流而上。 - "柳色青青" 描绘了两岸柳树翠绿的景象。 - "蘸碧波" 形象地描绘了柳树的倒影映在清澈的河水中。 2. 淮酒尚堪供一醉,葛巾斜日定风多: - "淮酒" 指的是来自淮河的酒,通常指的是当地的特产。 - "尚堪供一醉"
【注释】 1.四首:此诗为组诗,共有4首。 2.中天:指天空。一派淡无波,即天空一派湛蓝,没有波澜。 3.海渎:古称东海为海,黄河为河,故言海河。 4.寻源:寻找源头。 5.高着眼:目光敏锐,眼光远大。 6.天河元不是黄河:指天上的银河并不是黄河。 7.赏析: 第一首写诗人在清河观览后,对黄河之水滔滔东流,感到十分惊异而作此诗。 【译文】 湛湛蓝天一片无波,黄河精华永存此地。
【解析】 “登高邮湖”“晨风淡淡抹湖波”两句写诗人清晨登上高邮湖,看到湖面平静如镜,天光水色交相辉映。这两句是实景描写,为下句写景抒情作铺垫,“晨风淡淡抹湖波”,一个“淡”字,写出了晨风的轻,也写出了湖面的静。 “细柳菰蒲村客远,数声何处采莲歌”两句写诗人眺望远处村庄,听到几声采莲人的歌声。这里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采莲人的歌声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答案】 登高邮湖 晨风淡淡抹湖波,
【注释】 (1)云帆一片驾长波 :形容船大如云,帆似天边一朵白云。 (2)茱黍村庄:指河南登封县的中岳庙附近。茱萸是这里的一种植物,古人常以之祭祀,故称“茱萸村”。 (3)瞥眼:一转眼的意思。 (4)夕阳添泪咏:诗人在登临黄陵时,看到黄河与渭河交汇处的夕阳,触景生情,不禁感慨系之,潸然泪下。 (5)清河今已混黄河:意思是说,现在的黄河已经把原来的清河给淹没了,诗人以此抒发自己对祖国山河变迁的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这是一首描绘宝应湖景色的七绝诗。“微茫”是说湖面宽广,水波浩渺;“新水涨洪波”写水位上升,湖面宽阔,波浪起伏,气势磅礴;“南北行人感慨多”写人们站在宝应湖边,看着波涛汹涌,感叹不已,流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何似西湖风景好”写诗人对杭州西湖的赞美之情。“数堆螺”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宝应湖上水葫芦的众多,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西湖的秀美。 【答案】 ①宝应湖
注释:我想要张开我的渔网到黄河里捕捞鱼,一定会有鱼漏网而逃在碧波之中。我划着船桨驶入黄河中流,心情虽然不深可是风景却是很美。 赏析:此诗是作者游览清河时,看到黄河中游一带水色明丽的景色,触景生情,有感而作。诗人在清河上乘舟游览,见河水澄澈透明,便想到黄河中流一定有许多鱼儿被网漏了,于是下决心去打捞这些鱼儿。但诗人又考虑到鱼儿会游得很远,因此又担心打捞不到
注释: 漕运兵三首 闸河初放鼓田田,辛苦挨帮拽几船。 惟愿漕渠春水满,任官来索赛神钱。 译文: 闸河开始放水时,士兵们正在努力拉动船只。他们希望漕渠的春水能够满满,以便官员们来索要祭祀神灵的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漕运士兵在春天放闸河时的劳作情景。他们需要用力拉动船只,以确保漕渠的水流畅通无阻。同时,他们也希望能够确保漕渠的春水充沛,以便官员们前来祭祀神灵并索要钱物
浦口城外几日程,送君南望不胜情。 逢人欲问栽花事,只恐希夷睡未醒。 浦江之畔有子城,离此行程几日程。 此行一别难再聚,我心依依不忍行。 离别在即难言别,浦江之畔有子城。 此行一别难再聚,我心依依不忍行。 离别在即难言别,浦江之畔有子城。 此去南监求学问,前途虽远志更坚。 离别在即难言别,浦江之畔有子城。 此去南监求学问,前途虽远志更坚。 离别在即难言别,浦江之畔有子城。 此去南监求学问
童冠相随弄碧漪,玻璃十顷画船移。 那知今日鸳湖水,亦与吾人作酒卮。 注释: 童冠:指年轻人的帽子和头发,代指年轻人。 碧漪:指清澈的水面上泛起的波纹。 玻璃:指清澈的水,这里用来比喻清澈见底的湖水。 十顷:形容湖水宽广,一顷为一百亩。 画船:形容船只装饰华丽,像画中一样美丽。 亦:副词,表示也、还的意思。 赏析: 《泛鸳鸯湖二首》是明代诗人林光创作的一组诗作
注释: 1. 书杨藩宗郡侯事:写杨宗的郡侯事迹。杨宗,字元瑜,北宋初年宰相,封魏国公,谥号昭靖。他一生忠于国家,为政清廉,深得民众敬爱。 2. 走卒儿童口是碑:指杨宗的政绩被后人传诵,成为民间口碑。走卒、儿童都是普通百姓,他们口中的杨宗,代表了民间对杨宗的评价和记忆。 3. 六书吾岂厌烦辞:指杨宗治理地方的方式,并非只是用文字来表达,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这里的“六书”指的是古代的文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