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雨岩
这首诗的格式是七言联律诗,每句七个字,共四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瓦屋寒堆春后雪;焦坑闲试雨前茶。 注释: - 瓦屋:指简陋的小屋,形容简朴的生活。 - 寒堆:冷清,寂寞的意思。 - 春后雪:春天过后的雪,暗示着春天的结束和冬天的来临。 - 焦坑:一种烧制瓷器的地方,也常用来指代陶瓷工艺。 - 闲试:闲暇中尝试。 - 雨前茶:在下雨之前泡制的茶,意味着等待时机的到来。 译文:
翠袖卷纱红映肉,短檠照字细如毛。 注释:袖子是绿色的(或红色),卷起纱袖映衬出白皙的皮肤。灯光微弱,照亮了文字,字迹纤细如同头发般。 赏析: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女子读书的画面。首句“翠袖卷纱红映肉”形象地描绘了女子卷起绿色或红色的袖子,映衬出白皙的皮肤。第二句“短檠照字细如毛”则描绘了女子在微弱的灯光下,字迹纤细如同头发般,展现了女子勤奋学习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
“肉芝烹熟石芝老;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岑雨岩的古诗《集苏轼诗联》,全诗内容如下: 肉芝烹熟石芝老,蟹眼已过鱼眼生。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衬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两种不同食材的变化过程,形象地传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事物的变迁。诗句通过对肉芝、石芝和蟹眼、鱼眼等具体物象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变化深刻的观察力和敏锐的感悟力。同时,通过使用押韵的方式,使得诗歌在朗读时更加悦耳动听
【注释】 “仁寿桥”是北宋名臣、诗人王安石的故居。这里用它来比喻苏轼的家。 丝纶:皇帝诏书。 联:对偶词,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形式。 【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咏物诗。作者在赞美了王安石的家后,又巧妙地运用了“仁寿桥”作为比喻,进一步赞颂了苏轼的家。 开头两句,点明地点。丝纶阁和仁寿桥都是王安石的故居,这里用以代称。“文章静”与“日月长”相对。 “文章静”指读书时心无杂念,专心致志,不慌不忙
【注释】 山林:指隐士的居处。喧阗:喧闹,形容车马声嘈杂。 【赏析】 此诗是诗人为怀念苏轼所作,苏轼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一〇八二年)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后移汝州(今河南平顶山)。此诗写诗人对苏轼的思念,表达了作者虽身在尘世,而心向往之,如梦如幻,恍若隔世的心境。全诗意境高远,语言清新自然,含蓄隽永,耐人玩味
“二顷良田不难买;一庵闲地且相留。”这两句诗出自岑雨岩的《集苏轼诗联》,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1. 诗句原文与翻译: - 诗句原文:二顷良田不难买;一庵闲地且相留。 - 诗歌翻译:拥有两顷良田并不困难;保留一处空闲的庵子,让它与我相伴。 - 注释:良田:好的田地,指代财富或资源。难买:不易得到。闲地:空闲未利用的土地。相留:留下。 2.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 1. 诗句释义: - 恨无扬子一区宅:这句诗意味着诗人非常遗憾自己无法拥有像扬雄那样的宽敞宅邸。扬雄,字子云,西汉著名学者、文学家,以其宏大的学术成就和丰富的藏书而闻名。这里的“一区宅”可能指的是一个宽敞舒适的居所,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 好卧元龙百尺楼:表达了一种豪迈的情感,即希望能够像东汉名士张辽(字元龙)那样,在高楼之上安享生活。元龙,指张辽
诗句原文: 沉麝不烧金鸭冷;苍蝇莫乱远鸡鸣。 译文:香炉中不点燃沉香,金鸭也显得格外寒冷;请不要扰乱远方的鸡鸣声,保持宁静。 关键词解释: - 沉麝:一种名贵的香料,香味浓郁。 - 金鸭:古代的一种铜器,常用来熏香或燃烧。 - 远鸡鸣:远处传来的鸡叫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安静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沉麝象征着珍贵的香气,而金鸭则代表了宁静的生活状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不独清心能省事;应须极贵又长生”是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赏析诗句。“集苏轼诗联”,说明这是苏轼的诗。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是北宋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在诗坛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雪底波棱如铁甲,形容湖面被白雪覆盖,如同披着盔甲的战士。 树头初日挂铜钲,形容树枝间挂着的初升的太阳,如同挂在铜钲上一般。 注释: 雪底波棱:指的是湖面上的积雪像波浪般起伏。 铜钲: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像锣,因此用来形容初升的太阳。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的一首咏雪之作。他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冬日的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 "雪底波棱如铁甲;树头初日挂铜钲"这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