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迥
可能宴坐即宴坐,待全静无全静时。 注释:或许可以悠闲地坐着,等待全静的时候。 赏析: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闲适生活的向往,他希望在闲暇之余,能够静静地坐下来,享受生活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他也期待着在真正的宁静之时,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美好。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注释与赏析: 1. 岂知习静知常子,尘外天声满耳根。 注释:岂知,意想不到。习静,指长时间地静坐或冥想。知常子,指懂得常理的人。尘外,指超脱世俗。天声,指自然界的声音。满耳根,指充满内心。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诗人通过描述自己长时间的静坐或冥想,以及对自然界声音的倾听,表达了对超脱世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和追求
注释翻译: 耳语声音清亮好听,梦醒时分最是喜欢。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位女子在梦中醒来时的感受。她对梦境中的耳语声音情有独钟,因为那声音让她感到愉悦和满足。然而,当现实清醒过来,那种美好的感觉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空虚和失落。这种感受可能源于生活中的某种缺失或不足,也可能只是对美好事物的短暂留恋。无论如何,这首诗都表达了一种对现实与梦境之间差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
【注释】 昭然:明显,明白。处:地方或空间。灵照:精神的映照。胸中:心中,内心。 【赏析】 《诗经》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可见,“昭然”即指“敬”,而“不昧”是说“明”。此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天地万物中,最值得敬仰的是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恩泽,养育我们成人。 这首诗以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为题材,抒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和报答之心。诗的开头两句“昭然不昧处,灵照在胸中”
【注释】妄缘:妄想;扰扰:纷乱的样子。萦己:纠缠于己身。 【赏析】这是一首抒写人生苦恼的诗,诗人以“妄缘”为题,意在说明人世间的种种烦恼都源于自身,因此不必向外去追求,要安于自己的处境。全诗用白话直说,言简意赅
注释: 明心了了:指明白心意,清楚明了。 思超世:指超越世俗。 赏析: 此诗为作者自赞之作,表现了其追求自由、超越尘世的志向与情怀。整首诗语言平易自然,表达了作者对自由、超脱和精神独立境界的渴望,以及对世俗束缚的不满和反抗之情
注释:文昭难道有异于天垂的征兆?恩泽遍及如同雨水洒遍大海。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雨,颂扬文昭之德
注释:三台八座九品官,名目不同而已矣。 译为:三台八座九品的官员,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的作品。李洞,字纬玄,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大顺进士,曾任左拾遗、侍御使等官职。他一生沉沦下僚,潦倒终生。他的诗作风格清丽,不事雕琢,以自然见长。此诗就是他任左拾遗时所作,反映了当时朝廷中官场黑暗、贿赂成风的现实
破暗用明明用,非明非暗即惺惺。 注释:打破黑暗要用明亮的灯光,不是光明也不是黑暗就是清醒的头脑。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人清醒时状态的诗。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清醒时的状态。首句“破暗用明明用”,意思是在黑夜中要使用明亮的东西来照亮黑暗,以便于看清前方的道路。次句“非明非暗即惺惺”,意思是在黑暗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不被假象迷惑。整首诗通过对清醒和清醒时的描写
注释:桥过了涿水,内心感到高兴;路进入了雄州,眼前更加明亮。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旅行途中所见所感的诗作。诗人从桥过涿水这一事件出发,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之感。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进入雄州后,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进一步表达了对旅途的美好期待。全诗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感人,充分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