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嵎
月海远上人游方过灵隐一点灵光在,月生沧海深。 此中难著语,何处可相寻。 野寺斋无定,穷冬日易阴。 听松行九里,却坐冷泉吟。 注释: - 一点灵光在:指月光照耀的地方。 - 月生沧海深:月亮从海洋深处升起,显得特别明亮。 - 此中难著语:此处难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 何处可相寻:不知何处可以找到对方。 - 野寺斋无定:在野外的寺庙里没有固定的住所。 - 穷冬日易阴:冬天天气寒冷,容易变得阴暗。
【注释】 雁山:今广东省韶关市南的丹霞山。 生想:极思。 半身鳞甲具:半身像鱼鳞,全身像铠甲。比喻身体和衣服都很破旧。 一勺:指一瓢水,泛指一点微薄之物。 应谷:应验。即“应感”。 精诚:真诚的心意,虔诚的诚意。 寓:寄托。 以:而。 【赏析】 这首《重游雁山》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代表作之一。诗分六题,每题四句,共24句,全篇用赋体,但写得极为凝练,有如画龙点睛之妙。 第一题:“怪极生真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信息梳理内容,概括主旨大意,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思想情感。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雁山,即五老峰。此句说作者重游雁山后,与友人分得了六个题目,要写“荡顶”的诗篇。六题荡顶是五老峰上的一座道观名。 彼我俱澄澈,中涵理趣深。彼我:彼此。指天地万物。澄澈:清澈明净。中涵理趣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各项中的重要信息点来分析。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诗人重游雁山时,将所见的景物分别题写在了六个诗题上。“重游”二字,表明诗人不止一次地游览过雁山;“分得”二字,说明诗人是和友人一起游览雁山并分得诗题的;“六题”二字,说明这是诗人与友人共同完成的作品。 天听本非耳:天籁之音本不在人间耳朵能听见。 形容独费吟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注释: 1.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在重新游览雁山时得到“六题荡顶”的诗作。 2. 高平馀十里:形容山峦之高。 3. 湖湗落中间:形容湖水之深,湖面宽阔。 4. 此地可耕凿:表示这个地方适合耕作和开垦。 5. 长年迷草菅:表示这里常年被草丛覆盖。 6. 一庵犹有路
【注释】 郭氏抗云楼:郭氏,即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任中书令,封汾阳王。抗云楼,即抗云亭,是郭子仪为纪念他的母亲在长安城西建的一座亭子。 宴坐群峰表:宴坐,指闲居无事之时。群峰表,指郭氏抗云楼。 太空无一尘:太空,即天地间。一尘,一点尘埃。 青山独往意:青山,指郭氏抗云楼。 白首自由身:白首,指年老。自由身,指没有拘束。 放鹤重霄阔:放鹤,指放飞白鹤。重霄阔,形容空间广阔。 凭栏万木春:凭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感性,所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崖”“修”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答案】 重游雁山得六题,荡顶石壁斧痕深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题目要求来分析。“郭氏遗经堂”,是说诗人的藏书处。“校雠存手泽”,意思是说诗人把所藏的书籍都仔细地校雠一遍,并保存下来,以供后人参考。“肯构烱前光”,意即诗人愿意把自己一生所学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后人,使后人能够继承发扬光大。“际此圣明代,应无屋壁藏”,意思是说在这个明君当政之时,应该没有书屋墙壁可以藏匿书籍的地方了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枌社”,指东昏侯刘景素的家宅,在建康城北,即今南京钟山北麓。刘景素是东昏侯刘明帝的儿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与徐太古离别的情景。诗人以真挚的感情,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徐太古主簿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眷恋和惜别之情。 【答案】 (1)“过从久”:往来亲密。 “新知”:新的相识的朋友。 “疏”:疏远、冷落、冷淡。 赏析:
注释: 出林讵为晚(出:从;讵:岂;为:表目的;晚:指晚节。): 从树林中走出,难道不是晚了吗? 知我岁寒心(岁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比喻最严峻的考验或环境,此处特指严寒的冬天;知:了解;岁寒心:指对严冬的考验有深刻的体会)。 不入离骚怨(离骚):屈原作的长诗,是中国古代最长、最负盛名的抒情长诗之一。这里借代屈原的作品。 来亲冰雪吟(来:来到;亲:接近;冰雪:指严寒的冬天): 来到接近寒冷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