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注释:

  1.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在重新游览雁山时得到“六题荡顶”的诗作。
  2. 高平馀十里:形容山峦之高。
  3. 湖湗落中间:形容湖水之深,湖面宽阔。
  4. 此地可耕凿:表示这个地方适合耕作和开垦。
  5. 长年迷草菅:表示这里常年被草丛覆盖。
  6. 一庵犹有路:指尽管周围是茫茫的山林,但仍然有寺庙或道观等建筑的存在。
  7. 四望忽无山:表示四周看不到山。
  8. 道者了经课:意为道士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功课。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雁山景色的诗歌。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雁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他对雁山的喜爱之情。
    首句“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写雁山的高峻陡峭,以及湖水的辽阔深邃。这两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雁山的壮丽景色。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诗人感叹雁山的自然环境优美,同时也对当地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示感谢。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雁山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句“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诗人描述了雁山周围的环境,虽然四周没有明显的山峰,但依然有寺庙或道观的存在。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雁山人文环境的赞美。
    最后一句“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则表达了诗人对道士完成功课后感到安慰的情感。这里的“了经课”指的是道士完成了一天的功课。而“慰余登陟艰”则表示诗人对这次重游雁山的经历感到欣慰和满足。
    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情感,展现了雁山的独特魅力。同时,它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