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馀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
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
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
注释:
- 重游雁山分得六题荡顶:在重新游览雁山时得到“六题荡顶”的诗作。
- 高平馀十里:形容山峦之高。
- 湖湗落中间:形容湖水之深,湖面宽阔。
- 此地可耕凿:表示这个地方适合耕作和开垦。
- 长年迷草菅:表示这里常年被草丛覆盖。
- 一庵犹有路:指尽管周围是茫茫的山林,但仍然有寺庙或道观等建筑的存在。
- 四望忽无山:表示四周看不到山。
- 道者了经课:意为道士已经完成了一天的功课。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雁山景色的诗歌。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雁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他对雁山的喜爱之情。
首句“高平余十里,湖湗落中间。”写雁山的高峻陡峭,以及湖水的辽阔深邃。这两句话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雁山的壮丽景色。
“此地可耕凿,长年迷草菅。”诗人感叹雁山的自然环境优美,同时也对当地农民的辛勤劳作表示感谢。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雁山农耕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句“一庵犹有路,四望忽无山。”诗人描述了雁山周围的环境,虽然四周没有明显的山峰,但依然有寺庙或道观的存在。这两句话表达了他对雁山人文环境的赞美。
最后一句“道者了经课,慰余登陟艰。”则表达了诗人对道士完成功课后感到安慰的情感。这里的“了经课”指的是道士完成了一天的功课。而“慰余登陟艰”则表示诗人对这次重游雁山的经历感到欣慰和满足。
这首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情的情感,展现了雁山的独特魅力。同时,它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