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怀忠愤赴湘中,举国昏昏志不同。
渔父笑君君亦笑,烟波相望各西东。
【注释】
清醒:形容人头脑清醒。
独怀忠愤赴湘中,举国昏昏志不同:独自怀抱着对国家的忠诚和愤怒奔赴湘西,但整个国家却都昏昏然没有共同的目标或志向。
渔父笑君君亦笑,烟波相望各西东:像渔父一样笑自己的君主,君主也笑着回应。在江上烟雾蒙蒙的波光里彼此望着对方各自东西。
【赏析】
此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春天离开长安后所作。诗人怀着满腔忧愤,踏上了西去的征途,一路上,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亲耳听到了战火连绵、生灵涂炭的悲惨消息,看到了朝廷内外宦官、藩镇互相勾结,祸国殃民的丑恶嘴脸,因此写下了这首《逢杨五侍御叔华》,抒发了自己“独善一身”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情景。诗人以“独”、“醒”、“怀”、“忠愤”等词语表现自己清醒的头脑和满怀的爱国热忱。“赴湘中”,说明诗人离开了京城到湖南去,这是为了躲避战乱;“举国昏昏”说明唐王朝已经到了危亡的边缘,整个国家都陷于混乱状态。这两句诗概括了当时的政治现实,为全诗定下了悲凉的气氛。
中间两句写诗人与同行的友人相逢,并相互安慰的情景。“渔父笑”三字表明诗人的心境。这里用典出自《庄子·秋水》:“孔子游于缁帷之上,弟子欲毁之,孔子曰:‘鲁国有道,丘不与易牙同食其肉;有道,丘不与易子同袍。’”而渔父则是指隐士。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朝政黑暗的不满,以及不愿与奸邪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还借渔父嘲笑来表达自己对渔父的敬慕,因为渔父能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动,能够看到社会的真相,看清是非曲直。
最后四句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思所感。“烟波”指江湖水面的雾气,这里用来代表广阔的自然景色;“相望”则表示诗人和渔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他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岗位,但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是如此的不同。渔父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而诗人却只能身不由己地在战乱中度过自己的一生。这种对比让诗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与渔父相遇情景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情感。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