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傍通四五池,竹亭茅榭亦相宜。
中间更着高人住,不到溪山无好诗。
【赏析】
楮溪,在今江西南昌附近一带。据《舆地纪胜·洪州南昌县》记载,“有楮溪驿。”诗题中“主人”指楮溪驿主或其主人。《全唐诗》收此诗时注:“一作‘寄上人’。”
第一句写景。“一水傍通四五池”,是说一条小河(一水)流经几个池塘。“旁通”是并列的意思;“四五池”说明池塘很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条小河从南到北穿过了四个池塘,两岸的竹林、茅草亭榭也很相宜,很和谐。
第二句写竹亭茅榭。“竹亭茅榭”是古代诗人喜欢写的题材之一。“亦相宜”三字点明竹亭、茅榭的特点,即它们与自然景物十分相称,融为一体。
第三句写高人隐居。“中间更着高人住”一句,意思是说在竹林和茅屋之间,还有一位高人居住。“中间”指竹林和茅屋之间,“着”字是介词,意为“位于”。这句是说竹林和茅屋之间还有一位高人居住。“高人”指隐居山林的隐者,也是指品德高尚的人、贤人、圣人。这里指的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者熟人,也可能是作者本人。
末句抒情。“不到溪山无好诗”,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到过美丽的山水,就写不出优美的诗句。这句话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表达了隐士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又抒发了作者对于美好山水的向往之情。这里的“溪山”指的就是前面所提到的竹林、茅屋和美丽的山水。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隐士生活情趣的小品诗。它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隐士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作者对于隐士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