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逢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明月藏尘箧,曾归掌握中。” 注释:“明月”比喻高才之人,“尘箧”指平凡的生活。诗人用“曾经掌中之物”形容其才华被忽视或遗忘。 2. “得时思酷暑,袖手怯西风。” 注释:“得时”可能指时机到来,但无人识得。“酷暑”表示极端的炎热,“袖手”意为袖手旁观。诗人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但感到害怕和不安。 3. “用舍人相似,炎凉心不同。” 注释
雪夜枕上 客楼临水际,转觉夜寒生。 欹枕天将晓,搜诗睡不成。 雪多添月色,风近远钟声。 却喜心无事,梅花纸帐清。 【注释】 1. 客楼:指客人居住的高楼。 2. 枕上:指在枕上度过的时间或所经历的事情。 3. 转觉夜寒生:感觉到夜的寒冷加剧了。 4. 攲(qī)枕:倾斜着头睡觉。 5. 天将晓:天快亮了。 6. 搜诗:寻找诗句。 7. 梅花纸帐清:用梅花装饰的纸帐干净而清爽。 【译文】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西瓜的诗。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将西瓜的生长过程、形态特征、口感等各方面的特点描绘得生动形象,表达了对西瓜的喜爱之情。 首句“多自淮乡得,天然碧玉团”描绘了西瓜的生长环境以及其外形特点。“淮乡”指的是中国江苏省淮河流域,这里盛产西瓜。而“天然碧玉团”则形容西瓜外表光滑如碧玉,圆润饱满,如同一个完美的圆球。 第二句“破来肌体莹,嚼处齿牙寒”则是对西瓜切开后的状态进行了描绘
枕上 俗念枕边灰,晨钟又唤回。 若无红日出,方免白头催。 花不多时好,人谁百岁来。 死生弹指顷,有酒且衔杯。 【注释】: 1. 俗念:世俗的思念。 2. 晨钟(chén zhōng)又唤回:清晨的寺庙钟声又把我唤醒了。 3. 红日出: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也泛指美好的事物或景象。 4. 百岁来:一百岁来到。 5. 弹指顷:形容时间短暂,一弹手指的时间。 6. 有酒且衔杯:即使没有酒也要饮酒解渴。
【译文】 秋天的树林中,在霜后的红叶,恰似染过的一般。 经过风雨的洗礼,亭台边的几棵树只剩下空枝。 纷乱飘洒的叶子落在了窗纸上,流到了水沟中。 等到春风吹来的时候,浓阴之下万树繁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季节的变迁,以秋风为引,通过对落叶、树木、天气变化的描述,反映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1. 秋林霜后红:这句诗描述了秋季的景象,林中的树木在霜后呈现出红色
【解析】 1. “落梅”即《卜算子·咏梅》中“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重点词:俏、笑)此为一首咏物词,作者借梅花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与忧虑。 2. “孤”“受”“莫叹”“曾”“留”“恋”“看取”是全句的重点字词,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理解其含义。 3.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顾逢《和林平山见寄韵》赏析 顾逢的《和林平山见寄韵》,在宋代诗人中独树一帜,其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与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 诗句“劳劳终日者,少见白头时”描绘了一种对时间流逝无力回天的无奈感,表达了人生苦短、岁月易逝的哲理,同时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琐事无尽的忙碌与内心的疲惫的深刻反思。 “过去事皆梦,未来人不知”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无情,提醒人们珍惜眼前。通过“偷生贫是福
诗句原文: 潘阆祠前在,天教得此邻。 百年传盛事,一巷两诗人。 老境羞磻水,高风想富春。 但教樽有酒,不必更言贫。 注释翻译: - 潘阆祠:指纪念古代诗人潘阆的祠堂。 - 天教得此邻:上天让这个地方与诗人相邻,意味着得到了某种特殊的缘分或机遇。 - 百年传盛事:指某件重要的事件或成就,历经百年仍被传颂。 - 一巷两诗人:形容一个小巷中居住着两位才子,突显文人墨客聚居的氛围。 - 老境羞磻水
谢徐容斋见访 问病来车马,穷檐非所宜。 拘挛眠枕席,扶策唤妻儿。 鹊信今朝报,灯花昨夜知。 从前潘阆巷,无此宠荣时。 注释: 1. 问病来车马:指诗人因为疾病而不得不用车马前来拜访。 2. 穷檐非所宜:意指在贫瘠的屋檐下不合适居住。 3. 拘挛眠枕席:形容病重,身体虚弱,无法起身,只能躺在床上。 4. 扶策唤妻儿:用拐杖支撑身体,呼唤妻子和孩子。 5. 鹊信今朝报:指喜鹊今天报信,可能是好消息
老桂 分得蟾宫种,凡葩岂足论。 古香吹不尽,生意至今存。 秋晚花三色,年深树半根。 更无攀折日,此恨向谁言。 注释: 1. 分得蟾宫种:传说中,月亮中有桂树。 2. 凡葩岂足论:普通的花朵怎么能和月中的桂花相提并论呢? 3. 古香吹不尽:桂花的香气浓郁,仿佛永远不会消失。 4. 生意至今存:虽然岁月流逝,但桂花的生机依然存在。 5. 秋晚花三色:秋天晚上,桂花有黄色、橙色和红色三种颜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