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惇
新亭崛起最高峰,无数遥岑翠扫空。 恐有谢公留屐齿,为开摩诘画屏风。 倚江杨柳自高下,照水杏花能白红。 正欠渭川千亩竹,清阴分借赖邻翁。 注释 - 新亭:指一座新建的亭子,位于最高处。 - 翠扫空:形容山上的翠绿色植被覆盖得非常茂密,几乎把天空都给遮住了。 - 谢公:指的是晋代的文人谢安。谢安曾在山中留下脚印,后人称其“谢公”。 - 摩诘:即唐代画家张僧繇,他的画作被称为“画中有诗”。
东湖怀贺子忱 不负春风烂漫晴,聊驱小队出郊坰。 溶溶漾漾沙鸟白,短短长长溪柳青。 注释: 本诗是宋代诗人曾惇所作,描写春天东湖景色和对好友贺子忱的怀念。首句“不负春风烂漫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赏;次句“聊驱小队出郊坰”描绘了作者与友人一同游玩的情景;第三句“溶溶漾漾沙鸟白”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湖边鸟儿飞翔的美丽景象;第四句“短短长长溪柳青”则生动地描绘出春天溪边柳树的生机勃勃
这首诗是苏轼在景祐五年(1039年)为奉诏东郊,宣主恩而作的。诗中描述了诗人奉诏东郊宣主恩,如云和气蔼生春,仙舟偶共元礼载,宫舍仍依王翰邻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译文: 奉诏宣主恩,如云和气蔼生春。 仙舟偶与元礼载,宫舍仍依王翰邻。 忽有清诗惊老眼,惭无惠化及斯人。 半生不分微官缚,早晚故溪归钓纶。 注释: 奉诏宣主恩:指奉旨前往郊外宣扬皇帝的恩泽。
诗句解释: 1. 扶藜点检后园梅,小雨沾滋第一回 - 扶藜:用手杖。点检:检查。 - 后园梅:在后院的梅花树。 - 小雨沾滋:被小雨湿润。 - 第一回:指开始或首次。 2. 宾客正愁花有语,拾遗只恐老相催 - 宾客:来访的朋友。 - 愁花有语:担心花朵似乎在说话。 - 拾遗:捡拾遗漏的东西。 - 老相催:年老的自己催促别人。 3. 关心故国赏心处,爱酒暮年疏酒杯 - 关心故国:怀念故乡。
注释:淮上,即淮河以北地区。书事十绝,是一组诗,共十首,每首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背景。 译文:淮河以北的所有州城都已被烧毁,今年才高兴地看到国家恢复了和平。询问是谁整顿了乾坤,学说话的孩子们说出了“相公”二字。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战争结束、国家恢复和平后的喜悦之情。淮河以北的所有州城都已被烧毁,象征着战火带来的破坏和灾难。然而,在这片焦土上,诗人看到了国家恢复和平的希望,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
【注释】 黄泥坂:指今河南陕县黄土岗一带。 驿吏西来:指宋徽宗时,蔡州(治所在陈州,今河南淮阳)被金军围困的官员们从蔡州逃回朝廷时,驿站的差役们向西传递捷报。 蕃人:泛指少数民族。蔡州城:北宋时,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是宋王朝的陪都,金兵围攻蔡州时,城中守将王彦等坚守不下,后出降于金,宋徽宗被迫传位。后来,宋钦宗在汴京即位,改元靖康。靖康二年(1127)五月,金军大举南下。六月,宋徽宗
举觞东望玉霄峰,万顷云涛雪塞空。 拥鼻自应多好句,褰裳便欲御长风。 际天江草如许碧,隔水山桃无限红。 李侯长句有家法,惊倒江楼一秃翁。 译文: 举起酒盏向着东方眺望玉霄峰,万里晴空下波涛滚滚如同雪山。 鼻子被美景吸引自然会写出很多好诗句,撩起衣服准备驾长风而行。 眼前江边的花草如此青翠,隔着河的山桃花红得像火一样。 李侯的长诗有独特的风格,令人惊叹不已让江楼的老头都惊讶得目瞪口呆。
【解析】 “丹丘”是作者自谦的称呼;“先辈”“曾惇”指的是曾巩。曾巩(1007—1048),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答案】 ①夜窗几许聚寒萤,一日秋闱较艺精。夜窗:指夜晚在窗前读书。②不但春秋明古义,雅知月旦著乡评。春秋:指《春秋左传》。月旦:即月旦评,泛指品第评论。③毫端剩扫三千牍,云路方期九万程。毫端:笔尖。三千牍:形容数量之多。④三郡看魁天下士。魁:第一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歌,通过读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分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以及诗句的意思。注意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此题要求“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因此需要逐句分析。 东湖:即西湖,在今浙江杭州。径昃:太阳偏西。苍苔:绿色的苔藓。红蕖:荷花。几许开:多少开放。渺渺:形容水波荡漾。侵坐席
【解析】 此诗的作者谢景思(1269—1338)为南宋著名文学家。他出身于仕宦之家,但少年时即有才气,尤善文词。宋亡后不仕元朝,隐居不问。此诗是诗人退居故乡后的感怀之作。诗的前四句主要写山中之景。“埋没双岩”两句是说:这双山峰已经埋没百年了,但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胜事,却仍然在民间不断流传。“幸陪佳客”两句是说:我有幸能陪这位高雅的朋友挥动犀角麈尾,实在是遗憾自己没有倾城倾国般的美人来为他舞绣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