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闻诗
五台文殊台 五台山之灵峰,五方菩萨显圣处 1. 诗中背景介绍 - 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 - 五台文殊台历史沿革 -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重要性 2. 诗歌原文 - 文殊台名由来及传说 - 五座台顶寺庙及其供奉内容 - 五台山五方菩萨象征 3. 译文解读 - 逐句翻译并注释 - 文殊菩萨象征意义 - 五台文殊台在佛教中的寓意 4. 赏析与评论 - 五台文殊台美学价值 - 宗教文化对现代启示 -
【注释】 1. 虚白馆:在浙江天目山的虚白庵。双溪:指从南来的两条溪水,一为东涧,一为西涧。三峰:指天目山的主峰。后:指山的背面或后侧。幽岩:指山的北面的岩石。虎啸风:形容山势险峻,声如猛虎长啸。 2. 绝景:指非常美丽的风景。虚白处:指虚无缥缈的地方。洞天: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别:另外,另外一处。壶中:指虚白庵内。 【赏析】 诗的首句“双溪飞溜出三峰,后有幽岩虎啸风”,是写天目山主峰下的两个瀑布
【注释】 滴滴泉:指小溪流过石头时,发出滴答的声音。坎井:即井,古时的井都是圆形的,所以叫坎井。端是龙神閟珠味:龙王把珍珠藏在井里。故教滴滴与人悭:所以让水滴落在人的身上。悭:吝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道清冽的泉水,它不是从瀑布中泻下的万丈飞流,而是从山崖间一块小小的岩石上,如一颗颗晶莹的珍珠般滴落下来的水。诗中用“不同瀑布泻千山”形容其与众不同,突出其静谧、细腻的特点。
注释:两座小山就像两扇门,很久没有人打开,人们说这条路通向尘世之外。一个山人笑道,谁能到达这里呢?只有烟雾和云彩在这里往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天门山的诗。诗人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句“两岫如门久不关”,描绘了天门山的壮观景象。诗人用“两岫”来形容两座小山,它们就像两扇门一样高大、雄伟,而“如门久不关”则形象地描绘出天门山的封闭与神秘感。 次句“皆言此路出麈寰”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杨慎在《登叠石庵》中的作品,描绘了作者登上叠石庵时所见的景色和心境。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第一句:"行行叠石正新秋,山气清凉老火收。" 这一句描述了诗人行走在叠石的路上,正值秋天,山中的气候清新凉爽,使得旧时的燥热似乎都随着山风吹散了。 - 行行:形容山路蜿蜒曲折。 - 叠石:指叠石头而成的道路。 - 正新秋:正好是初秋时节。 - 山气清凉:描述山上的气候清爽。 -
【解析】 “杏坛”是孔门讲学的场所,此处暗指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真人升去寂无音,徒指空坛说杏林。”意思是:圣人离开后,寂静无声。只留下空荡荡的坛台,谈论杏林。这里以杏坛为喻,暗指作者的隐居生活,表明自己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讲道虽非夫子惠,此心还是爱人心。”意思是:虽然孔子讲道不是出自自己的本意,但是内心仍然热爱着人间的感情。 【答案】 (1) 释义:圣人离去,杏坛寂静无声(杏坛
严陵钓台 无复尘劳梦,犹蒙故旧知。 宁辞万钟禄,不负一纶丝。 注释: 1. 无复尘劳梦:不再为尘世的纷扰和烦恼所困扰。 2. 犹蒙故旧知:仍然得到过去的老友或知己的理解和帮助。 3. 宁辞万钟禄:宁愿放弃万贯的财富。 4. 不负一纶丝:不辜负这难得的机遇和机会。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名利看淡的态度,以及对友情的珍视。通过“无复尘劳梦,犹蒙故旧知
蔡真人捣药臼 一臼山根蚤暮桩,不知扶起几羸癃。 如言捣药长生兔,应为真人不桂宫。 注释: “蔡真人”是诗中主人公,他正在使用捣药臼捣药。 “一臼山根”指的是捣药臼的位置,在山的根部,也就是山的根基处。 “蚤暮桩”是指蔡真人在捣药臼时的状态,可能是由于年老体弱或者病痛等原因,显得憔悴无力。 “扶起几羸癃”是指蔡真人想要帮助自己或者他人,让他们摆脱病痛和衰老,恢复健康。
这首诗的原文和译文如下: 仙居洞 仙客神人几度行,环山岌嶪似重城。 有门不掩寒溪月,终日水流无尽声。 注释: - 仙客神人几度行:指仙人和神仙多次行走。仙客是古代对道士、僧人的称呼,而神人则是指神仙。几度行表示他们多次行走。 - 环山岌嶪似重城:形容周围的山峦高耸,如同一座座小城。岌嶪形容山峰高峻,难以攀登。 - 有门不掩寒溪月:指仙居洞中有一个洞口,但并未封闭,可以看到外面的月光洒在溪水上
注释: 湖舟 :指在江中行驶的小船。 一岛如蓬 : 一岛好像一把大伞,江面像伞面一样浮着。 遥指是湖舟 : 远远看去以为是湖中的小舟。 寂无樯橹舣沙岸 : 那小舟静静地停泊在沙滩上,没有桅杆和橹桨。 宁怕风涛不测忧 : 即使遇到海上的大风大浪也不必担心,因为它已经安全地停泊在那里了。 赏析: 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美丽的江南水乡景色,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与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