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时春
原州九日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 译文: 秋天的声音在塞外的大地上回荡,寒风凛冽,霜花覆盖着大地。 九月九日,我们登上高处远眺,群山连绵不断,似乎遥远而又模糊。 苍翠的蒹葭与碧绿的湖水相映成趣,绿色的美酒与黄色的菊花相得益彰。 鸿鹄飞向何方?只能在天空中欣赏那美丽的晚霞。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秋季景色的诗作
洮水黄河接塞流,南山插陇入甘州的释义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边疆风光画卷。首句“洮水黄河接塞流,南山插陇入甘州”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辽阔的地理景观。洮水和黄河交汇于边界要塞,而南山则如同一把利剑,插入陇地,直指甘州。这里的“塞流”指的是边塞的流水,而“甘州”则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城市,位于今天的甘肃省张掖市。这句诗通过对自然地理景观的描写,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美景色
河西歌三首 十万鸣弦小十王,曾驱叛寇入河湟。 青海便为胡部落,赤斤元是汉封疆。 注释与译文: - 诗句“十万鸣弦小十王”中的“鸣弦”和“小十王”可能指代历史上的某次军事行动或事件的规模和影响力。在这里,诗人可能在用夸张的手法来描述这次行动的重要性。 - “曾驱叛寇入河湟”中的“河湟”指的是今天的黄河上游地区,历史上曾是羌族等少数民族活动的地带。这句话表明,通过这次行动
河西歌三首 冒顿驱降过月支,蟠成右臂尽西陲。玉关驿路才如线,可念河西十万师。 注释: 冒顿:指冒顿单于,西汉时期匈奴的首领。 驱降过月支:征服或击败了月支(今新疆地区)的军队。 蟠成右臂尽西陲:将右手弯曲成一条线,象征着完全占领西部边陲之地。 玉关驿路:玉门关附近的道路,这里比喻通往西方的道路。 才如线:形容非常狭窄,像细线一样。 可念河西十万师:可以想到在河西(今甘肃一带)有十万军队。
春光不可问,春事属谁家。 庭暖初喧燕,檐风欲度花。 含泥随远近,飞蕊下横斜。 幽绝不须扫,原无长者车。
宋殿三衙帅,唐环十六军。 官联参斗柄,旌旆俨星文。 羽卫迎黄道,龙光觐紫云。 时时仙仗入,清跸早应闻。
万里春风客未休,归心日夜水东流。 不知身卧白云上,更傍人家绿草洲。
山色平分翠欲铺,烟光水气半天无。 老农荷笠驱牛晚,别作人间一画图。
寻秋穷远山,山尽秋无限。 西日已含情,万里空在眼。 白云天外来,晴风自舒卷。 野含群秀明,川弥双涯浅。 余生际无为,长啸发孤巘
秋声咽塞笳,边气肃霜华。 九日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苍蒹仍碧水,绿酒对黄花。 鸿鹄归何处,长天空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