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寿
江上古迹四咏赤石亭 一曲霓裳舞正忙,迟明妃子理残妆。 梦兰待博君王宠,斗草应偕姊妹行。 十里亭台人隐隐,四山风月路茫茫。 他年泛艇五湖去,满目蘅芜最断肠。 译文: 在江边的古迹中,有一座叫做赤石亭的地方。那里有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第一句诗描述了赤石亭的美景。那是一座位于江边的小亭子,周围环绕着壮丽的山峦。夕阳西下的时候,亭子被晚霞映照得金光闪闪,美丽无比。而当夜幕降临时,月亮升起
第一首: 莲花自灼灼,莲叶自田田。 藕丝截不断,花叶还相连。 注释:这首诗描绘的是莲花和荷叶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赏析:诗中的“莲花自灼灼”形象地描绘了莲花的鲜艳美丽;“莲叶自田田”则形象地描绘了荷叶的翠绿茂盛。整首诗通过对莲花和荷叶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第二首: 藕丝截不断,花叶还相连。 注释
【注释】: 1. 回籍营葬时方客寄海陵二首:回乡安葬父母。元真,指作者的本名。海陵,今江苏泰兴县境内,古称海陵郡,因有长江流过,故又名江阴。 2. 自是孤飞难及远:意思是自己像一只鸟一样孤独地飞翔,难以飞得很远。 3. 谁令两鬓易添华:是谁让年迈的双鬓增添白发呢? 4. 依人漫逐浮云薄:意思是随风而动,随波逐流,就像飘浮的浮云一样轻薄无根。 5. 失路须防曲径斜:迷失了方向,必须小心谨慎
江上古迹四咏赤石亭 阳春白雪倩谁调,楚客当年夜度昭。 故国河山悲击剑,英雄途路怅吹箫。 风寒芦渚馀生寄,月落苏台一梦遥。 三尺属镂千古恨,至今怒涌浙江潮。 注释:这首七绝是《江上四咏》中的第四首。诗中以“古迹”为题,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江南水乡图景。诗中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和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译文: 阳春白雪谁来调弄,楚地客子夜深时感慨万分。 故乡山河令人悲愤地挥舞宝剑
【注释】 葛帔:古代的一种衣料。随风软:指风儿轻轻吹拂着葛布的披肩,使披肩变得柔软了。炉烟一缕斜:指斜阳下的炉烟飘散,如同一缕轻烟。凭栏迟凉月:在栏杆上欣赏凉月,形容夜深人静时赏月。紫微花:紫色的花。紫微:即紫微垣,天上的一个星宿,这里借指月亮或星空。 【赏析】 《初夏即景》是一首描写夏日景色的诗。全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初夏时节,葛布披肩随风摇曳,斜阳下一缕袅袅炉烟,凭栏远眺,凉月如盘
江上古迹四咏赤石亭 朅来此地认残碑,蔓草荒烟一泪垂。 山为帝游留骏迹,石经娲练烈燕支。 铸成大错东迁后,鉴到前车北伐时。 我访斯亭亭已圮,居人犹唱白云词。 注释: - 朅来:忽然来到。 - 残碑:指古碑被破坏后的遗迹。 - 蔓草荒烟:指荒凉的草丛和烟雾。 - 帝游:帝王的游览。 - 骏迹:雄壮的足迹。 - 娲练:神话中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 - 铸成大错:指历史上的错误。 - 前车
诗词原文:斋中鸡冠花盛开 一种花曾耐久看,可怜红不倚阑干。 雅宜窗畔添芳讯,漫向墙阴怯暮寒。 露重不妨轻手折,秋深只觉上头难。 淮南已是登仙去,冷落霜天鹤顶丹。 翻译内容: 在斋室之中,我欣赏着鸡冠花的盛开。这种花曾经让我驻足观赏,它那鲜艳的红色并不依赖于栏杆的支撑。它优雅地生长在窗台旁,增添了室内的香气,而它的影子则悄悄映衬在墙边,让人在黄昏时分感到一丝寒冷。在露重的时候
诗句输出: 墨汁三升饮未干,生归何计疗饥寒。 江干有恨虚全璧,日月无情走两丸。 不作风波循世好,但留清白与人看。 竹苞松茂冈陵颂,鲁酒从来淡薄酸。 译文输出: 墨汁三升饮未干,生死未卜如何谋生。 江边有恨遗憾明珠,岁月无情带走双月。 不做世间浮沉之辈,只留清白让世人瞻仰。 竹子茂盛松柏参天,赞美陵墓的颂歌。 鲁酒原是清淡无味,却因陈年而显得醇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以及赏析: 1. 诗句释义: - “独不见”:独自见不到。 - 第一句:“卢家少妇郁金堂”,描述的是一位住在卢家,拥有郁金香装饰的房屋中的年轻妇人。 - 第二句:“海燕双栖玳瑁梁”,描绘了梁上栖息着成对的海燕,增添了房屋的华美与宁静。 2. 译文: - 在寒冷的秋夜,这位少妇独自一人居住在华丽的屋室之中。她心驰神迷于远方的丈夫,久久无法入睡。 3. 赏析: -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此诗首联“频年烽火话江城”“壮志何时慰请缨”写诗人在江城与陈逸梅孝廉久别重逢,两人共商国事;颔联“击剑敢谈天下事,上书又作日边行”写陈逸梅孝廉胸怀大志,有为天下计的抱负;颈联“短衫匹马长征客,白草黄云远塞情”写陈逸梅孝廉身披短衫、骑着马,是出塞的征人;尾联“珍重前途风雪紧,遥知此夜酒频倾”写诗人送别陈逸梅孝廉时的情景。 【答案】 首联“频年烽火话江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