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谷
诗词名句“洗剑潮河冰满川,弯弓古北雪封鞯。将军好着烧荒令,莫遣花当易视边。”出自《塞上曲八首其三蓟州》,是明朝董谷的作品。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洗剑”意味着清洗武器,象征着士兵的精练和武艺;“潮河冰满川”描绘了河流两岸被冰雪覆盖的景象,体现了冬季的严寒和壮阔的自然景观;“弯弓”指的是士兵们拉紧弓弦准备射击的状态;“古北雪封鞯”描述了雪景中的古北口,增添了几分苍凉和壮美。 -
疾风冲起马毛乾,万壑千峰锁塞垣。 信是上都堪避暑,由来六月铁衣寒。 注释: 疾风:猛烈的风吹动着,使马的毛发竖立起来。乾:干燥的。万壑千峰:形容群山万壑之间。锁:把…紧紧包围。由来:一直以来。铁衣:穿着铠甲的人的衣服,指军人。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宣府地区壮丽的山川景象和严酷的军事环境,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边疆将士艰苦生活和牺牲精神的深深敬意。诗中“疾风”和“乾”
诗句输出: 贡道纡回马市平,令严边塞敢诛徵。 译文注释: 《山海》是明朝董谷的作品,通过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关键词:塞上曲、八首、其二、山海 赏析: 《塞上曲八首·其二·山海》是明朝董谷的作品。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唐德宗时期,约780前后。诗中通过描绘壮丽的边塞风光和战士们的英勇形象,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忧虑
【注释】公子:指织妇的丈夫。幽娥:神话中的仙女,这里指织妇。带花:指佩带鲜花。 【赏析】这是一首闺思伤别的诗。前四句写女主人公盼望她的丈夫早日归来与她团聚;后四句写丈夫不归,只好自己思念他。全诗写得含蓄而深婉,情真意切
诗句原文与注释 - 诗句原文: 日暝鸦归野色昏,解鞍投榻向荒村。 欲闻清磬何由得,明月满庭空闭门。 译文解读: 1. 自然景色的描绘:诗的第一句“日暝鸦归野色昏”,描绘了傍晚时分,太阳落山,天色渐暗,一群乌鸦飞回,使原本宁静的田野变得有些昏暗。这里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也营造了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气氛。 2. 人物动作及心境:第二句“解鞍投榻向荒村”
银条首帕髻中蟠,茜子红裙膝下襕。 行过浮桥寺中去,往来多少驻金鞍。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银条首帕髻中蟠:银条首帕是指佩戴着银色的头饰,髻中蟠指的是发髻之中缠绕着银色的带子,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精致的头饰和头饰在发髻中的样子。 2. 茜子红裙膝下襕:这里的“茜子”指代的是红色的裙子,而“红裙”则直接描述了女子所穿的红色长裙。裙摆下垂到膝盖以下,增加了一种柔美的视觉效果。同时
【解析】 本题是对诗歌内容和语言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句的理解,概括其大意、情感,并结合注释作简要赏析。 “塞上曲八首,其一”是题目,交代了写作对象,这是一首边塞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首联写“驿”,点明地点。“荒凉”写出了驿站的萧条冷落。“李信屯边草不芳”写李信镇守边疆后边关荒凉,草木不生。“白发老兵知故事”写老兵知道边关的往事。颔联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作者在此处巧妙地运用典故
【注释】 刘大仲:即刘璋。公元194年,刘备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军攻入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刘璋投降,蜀地遂被占领。刘璋部将张松献西川地图给刘备,并建议以刘备为汉中王,领益州牧,但刘备不肯接受。后来张松被刘璋杀害,刘璋派兵攻打刘备,刘备退守葭萌关,与刘璋隔水对峙,双方相持了几个月,刘璋粮尽援绝,向曹操求救,曹操又派刘备为征西大将军,督理巴、汉、犍为郡。后因张松之子张鲁劝降刘璋
【注释】:雁门:古关名,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雁臣:指边关将士的家属。惊鸿:形容飞鸟掠地而过,迅疾如惊鸿一般。短莎:矮小的草丛。嵯峨:山势高峻的样子。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个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首句“雁门不见雁臣过”,写到了雁门关,但并未出现边关的将士们。第二句“唯见惊鸿拂短莎”,突然从静谧的雁门关中,跳出了一群惊鸿,它们掠过短草,似乎在告诉人们
《临清柳枝词三首·其二》是明朝诗人董谷的作品,诗中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位女子结束了腰肢的纤细身姿,被女奴送上秋千。周围的风光似乎也随着清明将至而更显清新,去年的金钗随风飘落,仿佛在诉说着去年的故事。 诗句“结束腰肢细可怜”描绘了女子轻盈的身姿和柔软的腰肢,让人联想到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女子的美态,还传达出一种温柔、娇媚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