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
注释:筋胀用猪脑,冷药用蛇床。 细辛并稿木,米醋及生姜。 译文:筋骨疼痛时,用猪脑炖汤;感冒发烧时,蛇床子煮水喝。 细辛、藁本、白芷等草药配伍使用,加米醋和生姜熬汤服用效果更佳。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中药配方的诗。首两句介绍了两种常用的中药配方。筋胀时用猪脑炖汤,感冒发烧时用蛇床子煮水喝。最后两句总结了这两种中药配方的搭配方法和食用效果。整首诗通俗易懂,实用性强,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
翻译: 膝痛难以忍受,走路时脚会失去平衡。针扎到血脉上,却无法见效。 注释: 膝盖骨(膝骨):膝盖的骨头。 行时:行走的时候。 得效:得到效果。 蹉跎:拖延,浪费时间。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老人因为膝盖疼痛而走路困难的情况。诗中的“膝骨难任痛”形象地描绘了老人膝盖疼痛的痛苦。接着,诗人用“行时脚失多”表达了老人行走困难的问题。这里的“失多”指的是走路不稳,容易摔倒。最后,“无端针脉血
注释: 1.但是:只是。 2.筋骨痛:筋骨受损,疼痛难忍。 3.皆因:都是因为。 4.伤损为:由于受伤而导致的。 5.于中砚子骨:在这其中,有一块像砚台的骨头。 6.末后不通医:最后也没有找到治疗的方法。 7.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的身体状况,他的骨骼受到伤害,导致他无法治愈。诗中的“但是”和“皆因”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况的无奈和悲伤。而最后的“末后不通医”则表达了一种深深的绝望感
王良百一诗·其六十三 王良百一诗·其六十三 病见从前得,斯须便过关。 大风烙最妙,入口下应难。 注释与解析: - 病见从前得:疾病从之前就已开始显现(可能指慢性或长期的疾病)。 - 斯须便过关:意味着疾病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缓解或康复。 - 大风烙最妙:形容用某种方法(如风、火)治疗非常有效,“烙”在此可理解为一种热疗或炙烤疗法。 - 入口下应难:表示这种治疗方法虽然有效
王良百一诗 其六十六 是药皆有用,唯风需蛇行 防风配半夏,天麻最急须 释义: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的手法,描绘了药材的功效与作用。首句“是药皆治病,唯风却要蛇”直接点明主题,表明所有药物都能治病,但唯独对付风邪需要借助蛇的力量。这里的“蛇”并不是指真正的蛇,而是比喻那些可以驱散风邪的药物或方法。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展开,提到“防风并半夏,最急是天麻”。这里的“防风”和“半夏”都是常用的药材
翻译:所有的治疗方法都依赖药物,但是中风这种疾病却很难治疗。 注释: - “治疗皆凭药”:这句话表达了一种普遍现象,即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药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就中风也难”:中风是中医中的一个常见病症,但现代医学也认为它是一种严重且复杂的疾病,治疗起来相当困难。 - “七朝疑似退”:这里的“七朝”可能指的是古代的朝代或时期,而“疑似退”则意味着这些时代在医疗上有很多疑惑
王良百一诗(其六十九)的诗句如下: 花蛇及干蝎,亦疗脑旋风。 译文:使用花蛇和干蝎草药,也能治疗脑部的疾病,如脑风。 注释: 1. 花蛇:一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2. 干蝎:同“全蝎”,一种有毒的昆虫,也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3. 脑旋风:指脑部的疾病,如脑风等。 4. 乌头:一种中药材,常用于治疗疼痛等症状。 5. 麻黄: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热等作用。 6. 芎(xióng)
注释: 子骨连着蹄,马感到疼痛,很可能是被伤了。 烙铁烧到蹄上,但蹄不发热,渐渐地骨头也张开了。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匹受伤的马的痛苦和无助。诗中“子骨连蹄痛”,形象地描绘了马儿的疼痛,让人感同身受。“多应是物伤”,则暗示了这种痛苦可能是由于外界的伤害导致的。而“烙蹄蹄不发,渐渐骨开张”,则描绘了马因为无法承受伤害而最终导致骨折的过程。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马儿的痛苦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释义: 王良百一诗 其六十 如果回家休息养病,肚子空空肠子鸣响。 好像肠里没消化的黄糜,脾脏的气不均匀正常。 注释: 1. 王良百一诗:是《王良百一诗》的简称,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 2. 若还:假如,如果。 3. 退草料:指回家休息养病。草料,喂牲口的食物。 4. 腹中虚气鸣:肚子空空肠子鸣响。腹中,指肚子。虚气,这里指肚子里没有东西,空虚。鸣响,指肠子在叫。 5. 大似肠黄候
注释:筋骨疼痛是因为骑乘的劳苦,蹄伤导致败血攻心。 译文:筋骨疼痛是因为骑乘的劳苦,蹄伤导致败血攻心。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骑马时受伤的诗。首句直接点出痛苦的原因,即“筋骨疼痛是因为骑乘的劳苦”,第二句则进一步解释这种痛苦的原因,即“蹄伤导致败血攻心”。这两句简洁明了地描绘了诗人在骑马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 第三句“痛时针且妙”,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描述。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将痛苦比作一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