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
【注释】黄虚肿:黄疸。百一诗:唐代医学家王豎所著的医学专著。 一切:指人。 多缘:多半因。 积热:积存的邪热。生:发生。 喉脉血:即“咽喉血脉”,是人体的主要脉络。 诸毒:指各种疾病。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治疗黄疸病的医方诗。首句点明了黄疸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邪热所致;次句提出治疗的方法,应从消除邪热着手;三句说,消除了邪热之后,就能治愈黄疸。全诗言简意赅,言中寓理。这种以诗代方、以韵代言的写法
【注释】 王良:古代传说中的神箭手,这里指射箭能手。百一:形容技艺高超。黄候:黄色的马或牛。肠黄:病,这里指中了箭。患时俱一般:生病的时候都是相同的。慢时一月多:慢即“迟”,指箭速不快。急则当时间:快则在瞬间就能射中目标。 【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射箭技术高超的人如何运用技巧来击中目标的。 第一句写射箭技术高超的人,他射箭的速度很快,箭无虚发;第二句写射箭技术高超的人,他射箭的速度很慢
失节莫交频,鹿节黄水成。 假饶用火烙,滑石镇长盈。 赏析: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徐成的《王良百一诗·其七十四》。徐成是唐代一位杰出的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诗的首句“失节莫交频”,表达了诗人对于结交朋友的态度。这里的“失节”一词,可以理解为失去节操,不再坚守原则
王良百一诗·其七十八的完整原文如下: 曲池鹅鼻骨,胀时不在针。芸台并紫葛,巴豆最功深。 接下来为您提供这首诗的注释和赏析: - 诗句注释: 1. 曲池鹅鼻骨:指曲池边的鹅鼻子形状的石头。 2. 胀时不在针:意思是说这种石头在膨胀的时候不需要用针来治疗或修补。 - 译文: 1. 曲池边的鹅鼻子形状的石头,当它膨胀的时候,不需要使用针进行治疗。 2. 芸台(芸台山)与紫葛(即紫草根)
注释: 水黄连带脉,虚肿在皮肤。 先用火针治,消时脓出馀。 译文: 用水银涂敷在黄色的络脉上,虚肿就在皮肤里。 先让火针刺一下,等脓血流出后,再用刀割开排脓。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中医治疗痈疽疮毒的一种方法,即通过用火针刺破疮口排出脓血,再进行其他治疗方法。诗中描述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具体步骤和效果,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的智慧
``` 小胯骨若痛,牵连雁翅疼。 从针须得穴,用药更持锋。 【注释】 1. 小胯骨若痛:指的是腰部或臀部的小骨头(髋骨)如果感到疼痛。 2. 牵连雁翅疼:比喻疼痛从腰部或臀部向翅膀延伸,像雁鸟因受伤而痛苦的样子。 3. 从针须得穴:针灸治疗时,要根据穴位来选择适合的针具进行治疗。 4. 用药更持锋:指使用药物时要准确掌握剂量和用法,如同持剑一样需要精准控制。 【赏析】
【注释】黄:黄色。百一诗:即《王良百一歌》。其八十二:此篇为《王良百一歌》的第二十二首。 “胸黄忽肿硬”:忽然胸部发黄而且坚硬,可能是黄疸病。 “未可用针针”:不能使用刺针的方法来治疗。 “须使消黄药”:需要使用消除黄疸的药物。 “无令痛所侵”:不要让疼痛侵袭。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黄疸病治疗的诗。黄疸病是一种肝脏病变引起的疾病,病人的皮肤和眼睛发黄。由于黄疸病是肝脏疾病的一种
王良百一诗 其八十四 喉内若生黄,此病实难当。药针但少效,向里结成囊。 注释:在诗歌中,“喉内若生黄”指的是喉咙内部出现了黄色的病变,这可能意味着某种严重的疾病或症状。 “此病实难当”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病症的担忧和无奈。 “药针但少效,向里结成囊”描述了药物的效果不佳,疾病似乎正在恶化,甚至开始形成囊肿。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喉咙内部的黄色病变及其治疗的无效性,反映了作者对某种严重疾病的忧虑
食槽胀虽烙,多缘腑病生。 胃翻加止沫,何药效能成。 注释:食物进入食道时会因为胃酸的作用而产生灼热感,这种症状被称为“食槽胀”。如果这种感觉是由于内脏的病变引起的,那么治疗起来就会更加困难。当胃翻腾时会产生泡沫,如果无法制止这种现象,那么就说明病情严重,需要用药物来缓解症状。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述食槽胀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反映了古代医学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式
注释:附骨的毒虫侵袭膝盖,行走跑跳多了就容易受伤。火烙可以减轻痛苦,用药消除是最好的治疗方法。 赏析:这是一首描述人体疾病痛苦和治疗方法的诗。首句“附骨侵于膝”,形象地描绘了疾病的严重性,让人感到痛苦不堪。第二句“走骤多饶失”,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痛苦的原因,即过度的劳累和活动。第三句“火烙意还粗”,则是对治疗的描述,火烙虽然能够缓解痛苦,但是并不能根治疾病。最后一句“药消为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