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
译文 马儿头颈发闷,忽然就衔住了缰绳,这正是心烦意乱。 必须用火烙一下,才能恢复健康,得到安宁。 注释 百一:指《百一诗》或《百一画赞》,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集。 疗黄:疗治黄病。 赏析 王良是古代著名的驾车能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扁鹊者,勃海医也。姓秦,名越人。”据传,他曾在虢国(今河南陕州)为魏文侯驾车。魏文侯问他:“你的本领如何?”他说:“我为人治病,要诊其脉理,视其肠胃
王良百一诗 其九十二 贴疮须用药,艾炙且令焦。 乾姜将入内,根出始方消 译文: 要治疗伤口需要用到药物,使用艾灸可以使其焦化。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将干姜加入其中,等到根部完全出来后,疼痛才能得以缓解。 注释: - 贴疮:用药物或草药处理皮肤上的创伤、割伤等,以促进愈合和预防感染。 - 艾炙: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燃烧艾叶产生的热量来治疗各种疾病。 - 干姜:一种中药材,具有温热的性质
注释: 王良百一诗 其九十七:这是《王良百一诗集》中的一首,第九十七首。 冷病缘草结:冷病患者是由于身体内部气血凝结成寒,导致疾病。 脓多疮口寒:由于感染了脓液,伤口处变得寒冷。 乳香并附子:乳香和附子的药性,可以治疗这些病症。 贴此始应看:敷上这些药物后,症状会开始改善。 赏析: 这应该是一首描述疾病的诗,通过对疾病的症状进行描述,反映出诗人对于疾病的理解和感受
【注释】 疥癣:疥疮、癣病。风血:指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留滞于肌肤之间。百一诗:即《百一录》,宋代陈彭年的文集。王良:人名,不详。 译文: 疥疮和癣病在深秋时特别猖獗,而手足生疣等疾病则是在盛夏时节多发。 这都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身体,滞留不散造成的,治疗时不要耽误。 赏析: 此诗为咏物之篇。首句“疥癣深秋旺,爪疮盛夏多”是说疥癣病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而手足生疣则在夏季发病较多。次句“都缘风血聚
王良百一诗 其八十一·疗黄 黄病无需针,涂药显神功。涓石并葶苈,橘皮使蔚金。 注释: - “黄病”指的是黄疸病。 - “涂药”表示使用药物进行治疗。 - “深”形容涂药效果显著。 - “涓石”可能指的是治疗黄疸的中药,如茵陈蒿等。 - “葶苈”也是一种用于治疗黄疸的中药材。 - “橘皮”是另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 “蔚金”可能是对上述药材治疗效果的一种形象描述
骡马缘风热,因此作你黄。 涂药教驹匝,切恐结成囊。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诗中的“骡马缘风热”形象地描绘了动物因天气炎热而生病的场景,而“涂药教驹匝,切恐结成囊”则反映了作者对动物疾病的担忧和治疗过程的艰辛。整首诗充满了人文关怀,让人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此题考核理解性默写,这类题目一般要求依据诗歌的文学常识、文言文句子的句式和字形、字词的多义性等来推导、判断正误。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如“解释诗句”“解释词语”“解释句子”等,还要关注提示性的信息。如本题中的注释,注意关键词“生涎”“心热”等。 【答案】 口内忽生涎(唾液),心脏热如然(发烫)。有疮须用药(治疗),包药使绵缠(裹好)
偏次黄虽少,还缘积热成。尝闻连五脏,根向肺中生。 在探讨王良百一诗时,我们不仅能够窥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能感受到他对自然现象深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王良百一诗·其八十三》中的“偏次黄虽少,还缘积热成”这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一个科学原理——植物生长需要热量与光照等条件,即使条件有限,也需积累能量才能成长。这种对自然法则的朴素描述,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
【注释】 肾黄肾脉肿:肾脏发黄,肾经的脉也肿胀。肾黄是中医学名词,指因肾功能失调,水湿停留体内而引起的黄疸。肾经的脉也肿胀,指足少阴肾经的脉出现肿胀。 积冷致如然:因为寒邪凝结在身体里,就像燃烧起来一样。积冷,即积存于体内的寒气。 还须熁腰上:必须把腰部加热。熁,同“熨”。 以此出顽涎:用这种方法可以驱除体内滞留的痰涎(浊液)。 【赏析】 这是一首以针灸疗法来治疗肾病的诗
【注释】黄虚肿:黄疸。百一诗:唐代医学家王豎所著的医学专著。 一切:指人。 多缘:多半因。 积热:积存的邪热。生:发生。 喉脉血:即“咽喉血脉”,是人体的主要脉络。 诸毒:指各种疾病。 赏析:这是一首关于治疗黄疸病的医方诗。首句点明了黄疸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邪热所致;次句提出治疗的方法,应从消除邪热着手;三句说,消除了邪热之后,就能治愈黄疸。全诗言简意赅,言中寓理。这种以诗代方、以韵代言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