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文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 其七 烟暝重湖日欲明,轻篷遥递浦前声。 良鱼好入深渊去,不为鸣榔取次惊。 注释:在华亭吴江的道途中偶然创作了十首绝句,其中的第七首是《烟暝重湖日欲明,轻篷遥递浦前声》。这两句诗描绘了夕阳西下,湖面雾气缭绕的景象,轻舟缓缓前行,船桨击打水面发出的声音。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
注释: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 其八: 川上飞桥处处横, 几回经此阅平生。 碧芦萧瑟风前韵, 一似家林霰雪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华亭、吴江道中所作,共十首,这里选的是第八首。诗人在江南水乡的旅途中,偶然发现了一座飞架在江上的桥梁,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七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川上飞桥处处横”,意思是说在江面上飞架着一座座桥梁,它们纵横交错地横跨在江面上。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图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其六) 贤哲多为贵势拘,人人空道爱江湖。 谁将五鼎盈前食,肯换秋风一箸鲈 注释:贤哲多为贵势所束缚,人们空谈爱江湖。谁会用五鼎装满面前的食物,却愿意用秋天的鲈鱼来换取。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贤哲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们的无奈。同时
“吹散青云见好峰,家林祗在此山东。寄声猿鹤休悲怨,蕙帐今宵遂不空。”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情感,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世俗纷扰之外寻求精神寄托的愿望,体现了一种超越尘世的闲适生活态度
霜筠来自蜀山遥,天骨轻清素节高。 我若得之如佩玉,君应辍此似秋毫。 注释:霜竹的纹理来自遥远的蜀地,它的天骨轻盈而清凉,白色的节子高洁挺拔。如果我能得到它如同佩戴美玉,你就应该停止砍伐这纤细的竹子。 赏析:诗中通过赞美筇杖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用“求筇杖”这一行为作为切入点,以筇杖为引子,展开对于友情的颂赞。诗人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将筇杖比作美玉和秋毫
注释:独自承受家庭责任,性情难以忍受,五个女儿都已嫁人,只剩下我一人。等待人间的尘埃落定,再去寻找云外结茅庵的地方隐居。 赏析:这是一首抒发作者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无奈之情的诗。诗人在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此为第十首。前两句“独当家责性难堪,五女同孤已嫁三”,表达了诗人独自承担家庭责任,性情难以忍受,五个女儿都已嫁人,只剩下他一个人。后两句“更待人间了尘事,别寻云外结茅庵”
注释:竹子的劲节难以与其他草木相比,深入地下更深更广。园子里多的是空地,种上几竿竹就好了。 赏析:“劲节难同众草看,深根更入白云蟠。”竹子的劲节难以与其它草木相比,而其扎根更是深入地下深处,盘旋在云端。“园庐种此多馀地,为向西南斸数竿。”园子里种植了竹子,显得多余,所以我要种上几竿竹子,朝向西南方向栽种。表达了诗人对于竹子的喜爱之情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
华亭吴江道中偶作十绝 其四 解释: 千古(千年),鸱夷(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鸟,比喻贤士)。节独高:节操高尚。脱遗(舍弃):不拘泥于。富贵一鸿毛:指抛弃富贵荣华就像一根羽毛。馆娃宫(遗址在江苏苏州西南):相传为春秋吴王夫差建的宫殿。相携泛海涛:手挽着同游,泛舟海上。 赏析:《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通过咏叹古迹而寄寓对现实的感慨与思考,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壮志难酬
【注释】: 漠漠(mà mò)秋烟:淡淡的秋日烟雾。垂虹亭:古桥名,在松江县南江边,因亭临江而建而得名,为江南三大名胜之一。长桥:指松江长桥,又称“吴松”,是松江的一座石拱桥,建于唐天宝年间,后经多次修建,成为著名的古桥。南岸:指松江南岸。旦游:早晨游玩。宁境院:即“静宁寺”。宁境寺位于江苏松江县西,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重建,改称静宁寺。
注释:在华亭和吴江的道途中我作了十首诗,这第二首是其中之一。船来船去,见证了古今更替变迁,梦中忧乐烦心重重。拿一掬松江的水来洗涤一下自己的心灵,未洗掉身上的灰尘,先洗掉心中的烦恼。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华亭、吴江一带的旅途中,经历了许多事情,心中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和烦恼。但是诗人并没有被这些困扰所困扰,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他选择用一掬松江水来洗涤自己的心灵,希望能够洗净心中的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