翛然无限沧浪意,况有幽亭近水安。
孺子有歌同鼓枻,故人无约共弹冠。
通宵云气侵衣润,六月波光入坐寒。
惭愧东华尘土客,知谁来此一凭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稚登的一首题咏之作,写于他游览濯缨亭时。
“翛然无限沧浪意”,意为心境超脱,有无穷的沧浪之意,写出了诗人对沧浪水的向往之情。沧浪水即长江,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对沧浪水的向往和感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况有幽亭近水安”,意为更何况有幽静的亭子靠近水边,写出了诗人在濯缨亭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安宁。这里的幽亭和水边为诗人提供了一种宁静、舒适的环境,使他能够更好地欣赏和感受自然的美好。
“孺子有歌同鼓枻”,“孺子”指的是年轻的孩子,而“鼓枻”则是一种捕鱼的动作。这里暗示了诗人与年轻人一起享受生活的乐趣,也体现了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故人无约共弹冠”,“故人”指的是老朋友,而“弹冠”则是古代官服上戴的帽子,用来擦拭冠帽的意思。这里暗示了诗人与老朋友一起分享快乐时光,也反映了他对友情的重视和珍视。
“通宵云气侵衣润”,“通宵”指的是整夜的时间,而“云气”则是指天空中的云彩。这里写出了诗人整晚都在沐浴着云气,感受到了自然的清新和美丽。
“六月波光入坐寒”,“六月”指的是夏季,而“波光”则是指水面上的光线。这里写出了夏日炎炎之下,湖面波光闪烁,清凉宜人的景象。
“惭愧东华尘土客”,“惭愧”意味着感到羞愧,这里指诗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生活在尘世中的人,与自然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相去甚远。
“知谁来此一凭栏”,“知谁”意味着不知道是谁,这里表示诗人不知道是谁来到此地,可能是一个老朋友或者一个陌生人。而“一凭栏”则是指诗人独自站在栏杆旁欣赏风景。这里写出了诗人独自欣赏风景的孤独感和无奈感。
这首诗通过对濯缨亭的环境描写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