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摩挲望眼开,江天寥落暗风埃。
犹闻西府兵麾满,不见中原驿马来。
今日贾生须痛哭,当时祖逖是英才。
翩然一笑下山去,试看高僧话劫灰。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注意结合诗作的内容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意思。

“秋日登甘露寺晚眺”:秋日登上甘露寺傍晚眺望。甘露寺在今江苏南京。贾谊是汉文帝时人,祖逖是东晋人,两人都曾做过地方官,后来因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故有“痛哭”“英才”之叹。贾谊曾为政于湖南长沙,祖逖曾为镇西将军、司州刺史,二人都在荆州一带任职。所以贾谊的“痛哭”是指贾谊在任期间遭逢国破家亡的悲剧。贾谊的《吊屈原赋》中有:“天高气清,秋风萧瑟。登高怀远,泣涕如雨。”祖逖的“英才”也是指他在荆州任职期间,因忧愤国事,曾两次渡江北伐,但都被打败。贾谊和祖逖的遭遇,正是贾谊感叹自己“痛哭”,祖逖感叹自己“英才”的原因。

“醉里摩挲望眼开,江天寥落暗风埃”。“醉里摩挲”写诗人醉酒之后用手摩挲着栏杆,极言自己的失意与悲苦。“望眼开”指诗人在酒中看到希望,看到了国家复兴的景象,心情为之振奋,于是把目光放得更远,看得更清楚。“江天寥落暗风埃”,写诗人放眼远眺,只见江天辽阔,却一片萧条冷落,暗风吹拂下,尘土飞扬,景象十分凄凉。这里用典,既写了贾谊“痛哭”的原因,又写出了祖逖“英才”的悲哀。“江天寥落暗风埃”,既是眼前所见,又寓有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犹闻西府兵麾满”:听到西边的军营中军旗招展、号角连天。西府,即长安,是当时各地方长官所在地。贾谊曾为政于湖南长沙,祖逖也曾为镇西将军、司州刺史,都曾经驻兵于长安。贾谊和祖逖的遭遇,正与诗人“痛哭”与“英才”相吻合,因此听到西府的号角声,诗人就想到他们曾经历过的国破家亡的悲惨生活,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不见中原驿马来”,意思是说,如今再也看不到中原的战马奔腾而来的情况了。这一句是写诗人听到西府的号角声后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抒发诗人心中的感慨。

“今日贾生须痛哭,当时祖逖是英才”。“今日”两句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对下文的过渡。贾谊是西汉文帝时期的人,他曾担任过长沙王太傅等职,由于被谗言陷害,被迫辞官家居。贾谊的好友、同郡人陈平向文帝推荐他,并请他担任博士。陈平说:“贾生说的是:‘大臣们结党营私,陛下独揽大权,臣下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我想说,也不敢说。’现在陛下即位以来,一直信任群臣,采纳忠言,我请求让贾生再出来做官。”文帝答应了。不久,文帝想征召贾谊为博士,他托病不去,过了一年多,终于因病免职回家了。贾谊在家中闲居无事,便写了几篇奏疏给皇帝。他的《治安策》一文,针对当时政治上的许多问题提出建议,其中谈到要“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不然,天子之位安得卑乎”。文帝看了以后,非常赞赏,认为贾谊说得对,便让他做了公卿。可是后来文帝听了奸臣的谗言,竟把他贬到长沙当了长沙王太傅。贾谊只好借病辞官回乡。贾谊回到家乡后,常常闭门不出,终日发愁叹息,有时还长歌当哭。他写了一篇《吊屈原赋》,其中有“天高气清,秋风萧瑟。登高怀远,泣涕如雨。”这样的句子。这就是“痛哭”一词的来源。祖逖是东晋时期的人,他曾担任过奋威将军和豫州刺史。他因北伐无望,感到忧愤不已,便借酒浇愁。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就对着镜子大声唱起《短歌行》:“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心绪乱,举白罇,呼伯雅……”这首曲子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北伐失败的悲愤。后来有人将这首曲子改编成歌词,流传至今,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后人常用“慷慨”、“壮怀”等词语来赞扬祖逖的才华和爱国热情。

“翩然一笑下山去”,“翩然”指轻捷的样子。这里形容诗人下山时的神态。诗人下山时,心情轻松愉快,不由得发出一声长笑。“试看高僧话劫灰”:这时山下有一位高僧正在讲经说法。僧人讲的都是佛教的道理。僧人所说的“劫灰”,是佛教用语,原为佛家语译名词,意为佛家所说之灭度之因缘、业因所积之尘垢。后来用来比喻世事无常、一切归于虚无。这里的“劫灰”就是佛教用语中的“劫灰”,用以说明世事的无常和一切归于空无。诗人下山之后,心情轻松愉快,不由得发出一声长笑,然后听一位高僧讲经说法。他听得津津有味。这位高僧讲的话,似乎与前面诗人的心情很不相投合,但他仍然耐心地听下去。最后他忍不住问了一句:“你刚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高僧回答说:“我讲的是佛教的道理。”“高僧”二字突出了僧人的博学和高洁。僧人讲的是佛教的道理,这也正是诗人下山之后想要听的高深莫测的学问。

这首诗以叙事为主,通过叙述诗人在山上饮酒赏景,以及下山后听高僧讲经的故事,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世事变迁的惋惜之情。全诗语言简炼,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