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报传来实失惊,妖氛独不犯湓城。
义兵一日同生死,信史千年托姓名。
别戍几人回士马,沧江通夜走公卿。
九州尽得如公者,始信文儒有老成。

【注释】:

  1. 十一月十四日有感寄江州太守李子威——十一月十四日,即公元780年(元和五年)十一月十四日。有感,有所感慨,有所感触。寄,寄托、寄予,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唐时为浔阳郡,属江南西路。李子威,李渤之子。
  2. 边报传来实失惊——边报,来自边境的战报。边事,指边疆之事。惊,震惊。
  3. 妖氛独不犯湓城——湓城,今江西省九江市。妖氛,指叛乱之兵。
  4. 义兵一日同生死——义兵,正义之师,此处指唐朝的军队。同生死,生死与共,指生死相依。
  5. 信史千年托姓名——信史,可靠的史书。托,依托,依靠。姓名,人的名号或名声。
  6. 别戍几人回士马——别戍,指远离京城的要塞或重镇。回士马,归来的将士和战马。
  7. 沧江通夜走公卿——沧江,长江的别称。公卿,古代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8. 九州尽得如公者–九州,指全中国。尽得,全部得到。如公者,像您这样的人。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通过写当时诗人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之情,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诗中通过写当时国家的局势,表达出自己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于国家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首联“边报传来实失惊”,以“边报”开头,点明主题。诗人听到边关传来的战报,深感震惊,因为他意识到边境的战事已经十分严峻了。颔联“妖氛独不犯湓城”,进一步描写了当时的局势,叛军并未侵犯到湓城的周围地区,这令诗人感到欣慰。尾联“九州尽得如公者,始信文儒有老成”,诗人希望国家能够战胜敌人,赢得战争的胜利,也表达了他对于国家未来的美好期待和希望。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之一,反映了当时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悲惨状况。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安危的忧虑和担忧,以及对于国家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