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向晚进风凉,思酒无由入醉乡。
人寿不同天地老,客愁应共水云长。
沧江风转芦花起,旧圃秋深草蔓长。
安得归来遂幽意,呼童净扫读书床。
【注释】
城东:指诗人的住所。向晚:傍晚。进风凉:秋风凉爽如水。无由:没有办法。醉乡:酒乡,指醉酒。人寿:人的生命长短。天地老:自然老化。客愁:客居他乡的愁绪。应共:应当和……一样长。沧江:沧浪之水,泛指江湖。转:旋转。芦花:一种草本植物,秋季开黄色小花。旧圃:过去的菜园子。秋深:秋天到了。蔓长:草木蔓延。幽意:深远的心意。遂:顺从、满足。安得:怎能、如何能得到。呼童:唤来仆人。净扫:打扫干净。读书床:读书写字的地方,即书桌。
【赏析】
此诗写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当时诗人任国子监主簿。诗人在《寄崔评事公度》一诗中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是作者借景抒怀之作。
首联“城东向晚进风凉,思酒无由入醉乡”,点明了时令为深秋,地点是在城东,时间是傍晚。诗人以“向晚”二字点出日暮时分,此时,秋风渐起,凉意逼人,诗人顿生思酒之情。“无由”两字,道出了诗人无法解忧的无奈心情。这里的“思酒”并非真的想喝酒,而是想饮酒消愁而已。诗人通过这两句,将内心的愁苦表露无遗。
颔联“人寿不同天地老,客愁应共水云长”承接上句,进一步抒发了思酒之情。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如同天地一般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老。而作为异乡客子的他,更是倍受思乡之苦,与飘零的水云一般难以找到归宿。这两句将诗人的身世感慨与思乡之苦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了其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深沉。
颈联“沧江风转芦花起,旧圃秋深草蔓长”,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色画面。诗人选取了沧江和旧圃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分别勾勒出了深秋时节的自然风光。“沧江”一词,既指沧浪之水,又暗示着诗人心中的悲凉与失落;“芦花”则象征着秋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草蔓长”三字,则生动地描绘了秋天稻田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通过对沧江、芦花、旧圃等元素的描绘,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安得归来遂幽意,呼童净扫读书床”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在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设想,那就是如果能回到故乡,那么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度过时光,不必再为生计所累。同时,他也期待着能够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最后一句“呼童净扫读书床”,更是将这个美好的设想具象化。诗人希望通过清扫读书床这一举动,将这份宁静与美好带入自己的生活之中。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也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将自身的身世感慨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