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落吴江息暮涛,荻芦花叶冷萧骚。
山林真隐今谁在,画里渔舟亦自高。
秋江小景
霜落吴江息暮涛,荻芦花叶冷萧骚。
山林真隐今谁在,画里渔舟亦自高。
注释:秋天到了,吴地的江面也随着霜降而平静了下来,夕阳下的江面不再有波涛起伏。岸边的芦苇和水草上的芦花、落叶都显得格外冷清,给人一种萧瑟的感觉。现在的山林之中还有谁能够保持真正的隐居生活呢?但是画中的景象却依然如诗如画,那些渔家的小船依然自由自在,仿佛它们并不受世俗纷扰,依然保持着一种高洁的境界。
赏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深秋的宁静江景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热爱与向往。首句“霜落吴江息暮涛”,以“霜落”二字点出深秋时节,同时用“吴江”指代了江南地区,表现出了江南特有的湿润气候。接着,诗人通过“暮涛”这一意象,生动地描绘出了夜晚时分,江面上泛起的层层波浪,以及随之而来的寂静之感。
第二句“荻芦花叶冷萧骚”,则进一步细化了这种寂静与冷清的氛围。诗人选取了荻芦、水草等自然元素,通过对它们的描述,传达出了一种深深的秋意和萧索之感。这里的“冷萧骚”三字,既形容了这些自然元素的颜色变化,又描绘出了它们在秋风中的摇曳姿态,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第三句“山林真隐今谁在”,则是诗人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感慨。在这里,他表达了对于真正隐居生活的向往。他认为,如今的社会充满了浮躁与纷扰,人们往往为了名利而奔波劳累,以至于难以找到真正的安宁之所。因此,他希望能找到一片真正的山林,过上一种远离尘嚣、宁静致远的生活。
尾句“画里渔舟亦自高”则回应了前文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以画中渔舟的形象来比喻自己心中的那份宁静与自由。他认为,虽然身处世俗之中,但仍能保持一份高洁的心态,不被世俗所困扰。这种心态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首诗通过对秋江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现代社会的忧虑与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