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别云林旧草亭,南江都邑岁雕零。
可怜此夜长空雁,正在青松树底听。

释义:

十月十一日夜,我听到了雁声

长久离开云林的旧草亭,南江的都邑已经凋零

可怜这个长夜晚空中的大雁,正在青松树底聆听

译文:

在十月十一号的夜晚,我听到了大雁的鸣叫。

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云林的旧草亭,南江的都邑也已经年久失修了。

可惜的是在这个长夜之中,大雁只能在空旷的地方飞翔。

而它们只能在青松树下聆听。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秋九月所作。当时,杜甫因“三难”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住在长安附近的华州(今陕西华县)。这首诗就是诗人听到大雁南飞而作。首联“十月十 一夜,东署闻雁”,点明时间、地点及听到雁鸣的原因;颔联写久别云林旧草亭、南江都邑岁雕零;颈联写可怜此夜长空雁,正在青松树底听;尾联抒发对大雁的同情。全诗以景起兴,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寄慨遥深。

“十月十一夜”,点明时间、地点及听到雁鸣的原因。《杜诗详注》引《通鉴》胡三省注:“按唐制,每至十一月初旬朔,则鸿雁入汉,谓之‘季月信’。”此时,正是秋季,雁南飞的季节。杜甫听到雁鸣,是因为他长期漂泊在外,不能回到故乡,看到雁南飞,想到自己的处境也和雁一样,所以发出了“闻雁”之情。

“久别云林旧草亭”,是说诗人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云林(地名,在今四川资中)的草亭了。“云林草亭”,是杜甫早年的游踪所到之处。这里用“久别”二字,表明作者与那里已久别,表达了他对那里的思念之情。

“南江都邑岁雕零”,意思是说南江一带的城市都荒废了。杜甫在这里借“南江”暗指成都。“都邑”即城市,代称繁华之地。“雕零”,意为破败不堪。“雕零”两字,既写出了成都的衰颓景象,也暗示出诗人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处境,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

“可怜此夜长空雁,正在青松树底听”,这两句是说可怜这只长空之雁,正停在青松树顶,静听着风声。这里诗人巧妙地将人比物,将人的情感寄托于物上。“青松树底听”,既写出了风声很大,又写出了大雁在风中的孤独无依之态。同时,诗人又将大雁置于青松之下,更显得其孤独无依、凄苦无助。这种写法既表现了大雁的哀伤心情,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身世遭遇。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秋九月所作。这时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这首诗就是诗人听到大雁南飞而作。诗的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及听到雁鸣的原因;颔联写久别云林旧草亭、南江都邑岁雕零;颈联写可怜此夜长空雁,正在青松树底听;尾联抒发对大雁的同情。全诗以景起兴,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寄慨遥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