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前多种紫荆枝,堂上能啼白发儿。
但恨后来风雅废,南陔不似古人诗。

【注释】紫荆:一种常绿小乔木,花紫色。孝友堂:为纪念孔子而建的学府,故址在山东曲阜。后来,孔子的弟子们把孔门的学说称为“孝”和“悌”(即忠恕之道),因此称孝友堂。紫荆枝:指紫荆花。南陔、《诗经》中篇名,《诗经·小雅·甫田》中有“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郑玄笺:“南陔,《诗》‘我行其野’也。言君子之行,如南陔草木之美。”后以“南陔”比喻美好的风俗。不似:不如。

【赏析】

此诗首句写紫荆,次句写白发儿(孔子),三句写南陔,末句慨叹风雅之废。全诗借紫荆花的凋残来抒发自己对于风雅之废的感慨,表现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首句“堂前多种紫荆枝”,诗人首先写了孝友堂前的一种景象。这里写的是紫荆树繁茂的景象。紫荆树是一种常绿小乔木,花色紫红,花期很长,所以人们常常在庭院前栽种它。这种紫荆花,色彩艳丽,香气沁人,很受人们的喜欢。这一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方面描写了孝友堂前的自然景色,为下文写孝子发愁作铺垫。

第二句“堂上能啼白发儿”,接着诗人便描绘出孝友堂上的一个动人情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在那里吟诵着《诗经》中的《甫田》。这位老人正是孔子。《论语》记载:孔子晚年曾游鲁国,与弟子一起耕种于沂水之滨。他看到长满禾苗的田地,感叹道:“吾不复忧斯人之谓矣。”他看到茂盛的紫荆树,高兴地说:“好极了!紫荆花开得真漂亮。”他看到弟子们个个都精神饱满的样子,十分高兴,便唱出了他的《甫田》之歌。“能啼白发儿”,是说孔子在《甫田》的歌声里,仿佛看到了他那白发飘飘、神采奕奕的儿子颜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思念之情。

第三句“但恨后来风雅废”,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上的往事。这里所说的“后来”,是指汉魏以后的事情。因为汉魏以后,儒学衰落,文风大变,许多儒家经典被束之高阁,不再有人提起了。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儒学,提倡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家的治理达到“小康”。但是,在他去世后一百多年的时候,连他自己的故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地方——鲁国,如今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了。他当年辛勤耕耘过的土地,现在也被人们开垦成农田了。他曾经在那里种下的桑树,现在已经被砍伐光了。他亲手栽种的紫荆树,也早已枯萎了。这一切,都使他感到痛心和惋惜。“但恨后来风雅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感慨。

最后一句“南陔不似古人诗”,诗人又回到眼前的情景上来,用反衬的方法表达出他的感慨。这里的“南陔”是古代《诗经》中的一个篇名,意思是美好的风俗。诗人用这个篇名,来比喻他所怀念的那些美好的风俗。他说:“现在这些美好的风俗都被废弃了,再也没有比得上古人的诗了。”这一结尾,使全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这首诗虽然只是一首短诗,但却写得很有情韵。它通过描写紫荆树、白发儿、《甫田》、《南陔》、《诗经》这几个形象生动的画面,把诗人对孔子的敬仰之情、对美好传统的眷恋之情、对风雅衰微的感慨之情,都表达得非常真切。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唤起读者对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和周围环境的思考和联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