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枯苇折澹秋塘,岸侧芙蓉镜里妆。
水宿云飞禽共乐,不须别处觅潇湘。

【注释】

题周曾秋塘图:题写周曾秋塘的图画。周曾:字子充,唐代诗人,曾任礼部员外郎。这首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作者任夔州司马时,描绘了一幅水边秋景画卷,表达了对友人生活情趣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荷枯苇折澹秋塘:荷花凋残、芦苇折断了秋天的池塘,形容池塘景色凄清。

岸侧芙蓉镜里妆:岸边的荷花好似一面镜子,映照着荷花的倩影,好像在化妆打扮一样。芙蓉:荷花别名。

水宿云飞禽共乐:水中栖息的鱼儿与天空飞翔的大雁,共同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宿:栖宿、停留。

不须别处觅潇湘:不必到别的地点寻觅像《潇湘夜雨图》中那样的风景。潇湘:指湖南,因湖南多产竹子而得名。《潇湘夜雨图》是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的作品,画面以淡墨勾勒出潇湘地区山水的轮廓,再用浓墨点染出树木和云雾,使画面呈现出朦胧迷离的效果。诗中“潇湘”一词,借指美丽的自然风光。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一幅水边秋景画卷,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生活情趣的喜爱和羡慕之情。

首句“荷枯苇折澹秋塘”,描绘了一幅凄凉萧飒的自然景象。荷叶凋零,芦花折断,秋天的池塘显得格外寂寥。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将荷塘秋色与夏日荷花相联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效果。诗人通过对秋塘景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基调。

第二句“岸侧芙蓉镜里妆”,进一步描绘了荷花的美丽形象。诗人将荷花比作美人的脸庞,仿佛是在水中沐浴的美人,正对着镜中的自己梳妆打扮。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荷花拟人化,使其更具有了生命力和灵动感。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荷花生长在水中的环境特点,以及人们对于荷花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水宿云飞禽共乐”,则将视线转向了天空和水中的景物。诗人描绘了一幅水鸟与云朵相伴飞翔的画面,表现出了一种和谐愉悦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展现了一种宁静祥和的生活情趣,与前两句形成的凄清氛围形成鲜明对比。

最后一句“不须别处觅潇湘”,则表达了对朋友生活情趣的喜爱和羡慕之情。诗人认为这样的生活场景无需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因为这里就已经拥有了最美的风景。这句诗既表现了对友人生活情趣的赞美,也传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