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定终南恃武功,不堪双泪湿东风。
百年南渡斜阳外,十里西湖片雨中。
燕子来时龙辇去,杨花飞彻凤楼空。
倚筇曾向高峰望,山掩江城雾气笼。
【注释】
天定终南:指唐玄宗李隆基,因避讳“李”字而改为“天”。终南山是长安附近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恃武功:依靠武功。
不堪双泪湿东风:无法承受两行眼泪滴落,沾湿东风。
百年南渡:自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以来一百七十余年间,中原一带遭受金兵的侵略,北宋灭亡后,宋室被迫南渡。这里泛指国家沦陷、人民受难。斜阳外:夕阳西下,即黄昏时分。
十里西湖片雨中:指西湖在细雨中朦胧如画,美不胜收。
燕子来时龙辇去:指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之后,朝廷车驾多次迁都,最后到杭州。
杨花飞彻凤楼空:指杭州的凤凰山。杨花,即柳絮。
倚筇曾向高峰望:指诗人曾经登上山顶,远眺远方的景象。筇,一种竹子做成的手杖。
山掩江城雾气笼:指诗人站在山顶俯瞰,只见青山被云雾所掩盖,笼罩着江城。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中通过写景抒情的方式抒发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首联“天定终南恃武功,不堪双泪湿东风”,诗人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回顾了大唐帝国的辉煌和衰败,同时表达了自己为国家的命运感到无奈和悲痛。“天定终南恃武功”一句中的“天定”意味着天命不可违,而“终南”则暗指唐朝的首都长安。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无奈感伤,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代文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颔联“百年南渡斜阳外,十里西湖片雨中”则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这里,“百年南渡”指的是自唐僖宗中和三年以来的一百零七年间,中原地区一直受到金兵的侵略,而北宋王朝最终也未能幸免于难,被迫南渡。而“十里西湖”则是指当时杭州的西湖,这里的自然美景与国家的不幸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颈联“燕子来时龙辇去,杨花飞彻凤楼空”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历史的变迁与自然的景象相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里,“燕子”和“杨花”都是春天的象征,而“龙辇”则是皇帝的车驾,“凤楼”则是指皇宫。这些词汇的组合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深意,让人不禁联想到历史上的种种变迁和人物的命运浮沉。
尾联“倚筇曾向高峰望,山掩江城雾气笼”则进一步加深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担忧。诗人曾登高远望,但眼前所见却只是被云雾所笼罩的山水景色,这种景象让人感到迷茫和无助。这既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现状的不满情绪,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语言,成功地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相结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