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逢平处亦萦回,不是逃兵底肯来。
坡上一祠犹姓蔡,山前当路尽通台。
高岩童去收桐子,邻县人过问藕栽。
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食藕场景的七言绝句。

第一句“地逢平处亦萦回”,描绘了一个景象:在平坦的地方,食物的味道也变得复杂起来,仿佛是在绕着一个圈子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这里的“萦回”一词,形象地表达了食物味道的变化,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句“不是逃兵底肯来”,这句话似乎在说,那些逃兵们不会来这个地方吃饭。然而,实际上这里的食物并不仅仅吸引逃兵,它同样吸引了许多人,如诗人自己和邻县的人。这句诗通过反常的表述方式,强调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第三句“坡上一祠犹姓蔡”,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地方的名称,即“蔡岙”。这个地名与历史上的一位名人有关,这位名人名叫蔡京。因此,这个地方的名字可能来源于这位名人。

第四句“山前当路尽通台”,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地理环境:山前的小路通向了一座大坝。这可能是一个水利工程,用于灌溉或蓄水等。

第五句“高岩童去收桐子”,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在一个高高的岩石上,孩子们正在收集桐子。这里的“桐子”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可以用来榨油或制作其他产品。

第六句“邻县人过问藕栽”,这句话描述了一位邻县的人路过此地,询问如何种植莲藕。这可能表示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来自其他地区的人们。

最后一句“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这句话描述了一个场景:突然看到一个穿着深色衣服的老儒者,他可能是一位学者或者老师。这里的“清时”一词可能是指古代,而“不信”则表示对这个人的看法不同寻常。

这首诗通过对食物和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通过对比历史名人和现代生活的不同,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对现实的感慨。同时,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地方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