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雨淋浪不耐秋,江行已试木棉裘。
侍中无梦思通籍,肘后有书能校雠。
身坐米船歌灌口,眼明瀑布是江州。
到家先谒虞夫子,定作芝亭一月留。
诗句原文:
连雨淋浪不耐秋,江行已试木棉裘。
侍中无梦思通籍,肘后有书能校雠。
身坐米船歌灌口,眼明瀑布是江州。
到家先谒虞夫子,定作芝亭一月留。
翻译注释:
- 连雨淋浪不耐秋:连日的大雨让江面波涛汹涌,诗人难以忍受这连绵不断的秋雨,已经穿上了试穿的木棉皮衣。
- 江行已试木棉裘:在江上航行的过程中,诗人已经尝试穿着木棉制成的衣物御寒。
- 侍中无梦思通籍:虽然身处官场之中,但诗人没有做梦去想升官入朝为侍中。
- 肘后有书能校雠:诗人随身携带的书卷中包含了许多有用的知识,能够帮他校正书籍的错误。
- 身坐米船歌灌口:在一艘由大米填充的船上,诗人唱着歌,享受着旅途的乐趣。
- 眼明瀑布是江州:眼前的瀑布景象让他感到心旷神怡,仿佛整个江州都被瀑布的明亮景象所吸引。
- 到家先谒虞夫子:诗人计划在回家之前先去拜访一位名叫虞夫子的人。
- 定作芝亭一月留:诗人计划在完成这次旅行后,将在家乡建造一座名为“芝亭”的亭子,以纪念这段经历,期待停留一个月的时间。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首句描绘了连绵不断的秋雨给旅行带来的不便和挑战,次句则反映了诗人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坚持前行的决心。第三句展现了诗人虽身处官场却保持清高的态度。第四、五句则具体描写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如乘坐由大米填充的船只、欣赏壮丽的瀑布等自然景观。最后两句则是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包括探访友人和规划在家乡建亭纪念的经历。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自由和自然之美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其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