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兼百虑,旱暵最关心。
稻穫饥逾甚,民贫祸转深。
偷生庸可必,此咎杳难寻。
苦被浮云恼,时时谩作阴。

【注释】

一身:指诗人自己。

百虑:各种忧虑,指国事家事忧心忡忡等。

暵:干涸。

稻穫(hòu):收获的粮食。

民贫祸转深:老百姓贫穷就会招来祸患。

偷生庸可必:苟且偷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此咎(jiù)杳难寻:这种过失难以追究。

苦被浮云恼,时时谩作阴:苦于被浮云所困扰,时时感到阴沉、郁闷。

【赏析】

悯旱

诗人自谓“一身兼百虑”,“一身”即诗人本人,他身居高位,自然要关注朝野上下的一切事务。“一身兼百虑”,正是其“关心”之词。首联两句,诗人以自己的切身体会为出发点,抒发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同情。颔联紧承首联,进一步写百姓因旱灾而遭受的苦难。“稻穫饥逾甚”,说明旱灾已经严重到了极点;“民贫祸转深”,更写出了因旱灾导致的社会问题。颈联“偷生庸可必”、“此咎杳难寻”二句,表明诗人对时局深感忧虑,认为百姓在旱灾面前苟延残喘,是完全可以办到的。然而,“此咎”却难以追究,这就揭示了统治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疾苦的根本原因,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尾联“苦被浮云恼,时时谩作阴”二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在政治风波中的无奈与苦闷。“苦被浮云恼”,是说自己被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所困扰;“时时谩作阴”,则是说自己常常心情忧郁,如同被乌云遮住的天空一样阴暗。尾联这两句,既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写照,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感叹。全诗通过诗人自身的切身体会,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以及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政治环境的担忧。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诗人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和思考,反映了他对现实问题的关切。诗中既有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又有对政治现实的深刻反思,表现出作者深厚的历史情怀和对时代的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