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汉隐者,志不事王侯。
炎刘甫中兴,绝迹依巢由。
一竿钓烟雨,淡然披羊裘。
物色时见访,意尚山水留。
客星动薇垣,于焉近宸旒。
帝欲与共治,张目无所酬。
浩然拂袖归,笑抚桐江流。
吁微包荒量,苦节何能周。
高台倚云汉,无复纶与钩。
清风久不磨,汉德同悠悠。
我适过其下,写此舒离忧。

【注释】

过严陵台 :到严陵台下。 汉隐者:指东汉末年著名的隐士严光。他原为西汉的名臣,后归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以垂钓为业。 炎刘甫中兴: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刚刚中兴。 绝迹依巢由:指严光拒绝出仕。 一竿钓烟雨:指他在严陵山钓得“钓鱼岛”上的渔翁之钓,过着隐居生活。 淡然披羊裘:指他在严陵山下披着羊皮大衣,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物色时见访:指他的隐居生活时常有来访的人。 客星动薇垣:指光武帝曾派人去寻访过他。 张目无所酬:意气高傲,不卑不亢地回答使者。 浩然拂袖归:指严光拂袖而去,表示不愿出仕。 笑抚桐江流:在桐江边笑着抚掌而归。 吁微包荒量,苦节何能周:感叹自己虽想尽忠报国却力不从心、无法做到。 高台倚云汉:指严光隐居的地方。 清风久不磨,汉德同悠悠:指汉朝的德政已久被人们所遗忘,无人知晓。 适过其下:指诗人路过严陵台。 舒离忧:抒发忧愁。

【赏析】

《过严陵台》是一首咏史怀古之作,借严光的事迹来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当时政治黑暗的不满。全诗共八句,依次描述了严光的生活情趣、出仕前后的表现,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

首句“过严陵台”点题,引出下文。接着作者描述了严光年轻时就志向高远,不愿做王侯的官。这两句既表明了严光的高洁品质,也为后面的隐居生活做了铺垫。

第二句“炎刘甫中兴”,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刚刚中兴,国家虽然暂时安定,但内部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这句既表明了当时的形势,也为后面的隐居生活做了铺垫。

第三句“绝迹依巢由”,描绘了严光拒绝出仕的决绝态度。这里用“绝迹”来形容严光隐居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

第四句“一竿钓烟雨”,进一步描绘了严光隐居的生活情趣。他手持钓竿,悠然自得地在严陵山下钓鱼,仿佛与世无争。这句既展现了严光的闲适,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第五句“默然披羊裘”,描绘了严光在严陵山下披着羊皮大衣,悠然自得地生活的场景。这句既展现了严光的悠然自得,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第六句“物色时见访”,描绘了严光的隐居生活时常有人来访的情景。这里的“物色”一词,既指严光隐居的环境,又隐含着他的名声。

第七句“意尚山水留”,描绘了严光对于隐居生活的执着追求。他虽然身处繁华之地,但心中依然怀念山水之间的宁静生活。

第八句“客星动薇垣”,指的是光武帝曾派人去寻访过他。这句既表现了光武帝对严光的尊敬和重视,也暗示了他未能实现出仕的愿望。

第九句“于焉近宸旒”,描绘了严光在朝廷中的孤独地位。他虽然身处朝廷,但却没有实权,只能在幕后观望。

第十句“帝欲与共治”,描绘了光武帝想要与严光合作治理国家的愿望。然而,严光却表现得高傲不羁,不屑于此。

第十一句“张目无所酬”,描绘了严光面对皇帝的邀请却无动于衷的态度。他不愿意为了名利而放弃自己的清高。

第十二句“拂袖归”,描绘了严光拂袖而去,表示不愿出仕的情景。这里的“拂袖”一词,既表现了严光的决绝,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第十三句“笑抚桐江流”,描绘了严光在桐江边笑着抚掌而归的画面。这句既展现了严光的轻松愉快,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自信和期待。

第十四句“吁微包荒量”,感叹自己虽想尽忠报国却力不从心、无法做到。这里的“吁微”一词,既表现了严光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

第十五句“苦节何能周”,感叹自己虽想尽忠报国却力不从心、无法做到。这里的“苦节”一词,既表现了严光的忠诚,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

第十六句“高台倚云汉”,描绘了严光隐居的地方。这里的“高台”一词,既表现了严光的居所,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一句“清风久不磨”,描绘了严光隐居的生活状态。这里的“清风”一词,既表现了严光的生活环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整首诗通过对严光隐居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其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对理想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