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清兴嘉,凉风集高树。
须臾明月生,清光在樽俎。
池空河影凉,石冷苔色古。
列坐当前墀,杯行不烦举。
野庖具山蔬,稚子荐鸡黍。
晴峰馀霭收,密竹残露湑。
惊鹊翻夜巢,流萤堕前户。
良时念暌离,触物感所寓。
坐待河影流,疏钟绕林曙。
【解析】
此题是一道诗歌鉴赏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作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手法、内容以及意境特点,最后总结出语言特点。注意答题要点“内容+手法+内容”,按照“分—总”的结构组织语言。
(1)
第一联中诗人在月下饮酒,兴致很高。“嘉”指好。
(2)
第二联写诗人举杯畅饮。“须臾”即一会儿,“明月生”即明月升起。
(3)
第三联写夜深人静,只有月光洒落下来。“池空”指池塘里的水已干。“河影凉”指河水映照的月色也变得清凉了。“石冷”指石头也变得冰凉。
(4)
第四联写诗人坐在台阶上,一边喝酒一边欣赏风景。“列坐”指排列着坐着。“前墀”指台阶前的空地。“杯行不烦举”意思是说酒杯可以随意端起放下,不必用双手举起。
(5)
第五联写野厨房里备有山蔬美食,童子献酒。“野庖具山蔬”意思是野外厨房准备了山菜作为美馔。“稚子”指童子。“荐鸡黍”意思是童子献上了美味的鸡黍。
(6)
第六联写晴空中的云气收去,密竹上的露珠滴下。“余霭”指云彩消散后留下的影子。“残露”指露水。“湑”同“滴”。
(7)
第七联写惊起的鹊鸟翻飞于夜幕之中的巢穴,流萤飞舞于门户之前。“惊鹊”即惊飞的喜鹊。“流萤”指流萤飞舞。“坠”“户”互文,指萤火虫飞到门旁落下。
(8)
第八联写良辰美景令人怀想别离之情,万物都因这美景而有所感发。
(9)
第九联写诗人静静地等待月亮的光芒从树林间流过,听到远处传来寺庙的钟声。“坐待河影流”意思是坐着等待月亮的倒影在水中流动。“疏钟绕林曙”意思是听到远处寺庙的钟声绕着树林响起,预示着天明将至。
赏析:
本诗写于元代初年,当时元军正大举南下。诗人在战乱之际,以清丽之笔,绘出了一幅月夜饮酒图。全诗情景交融,情韵悠长。
首联“薄暮清兴嘉,凉风集高树。”开篇点明时间是在傍晚之时,诗人的心情很好。“嘉”字表明心情愉快,为全诗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凉风集高树”一句则描写了微风拂动树木的情景。这里的“凉风”既表现了环境的清新宜人,又与诗人的心情相契合,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
颔联“须臾明月生,清光在樽俎。”“须臾”即一会儿的意思,说明时间过得很快。当明月升起时,它的光芒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包括诗人的酒杯和餐具。这里的“须臾”强调了时间的短暂与美好时光的宝贵,使得诗人更加珍惜这一刻。同时,“明月生”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的喜爱之情。
颈联“池空河影凉,石冷苔色古。”“池空”是指池塘已经干涸,只剩下一些淤泥。“河影凉”则是指河水反射出的光芒使整个环境显得更加清凉。这里的“凉”字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气氛,让人感到一种宁静与舒适。“石冷苔色古”则描绘了石头由于长时间的风吹日晒而变得冰冷,而苔藓的颜色也显得古老而深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还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的环境氛围。
尾联“列坐当前墀,杯行不烦举。”“列坐”是指排列着坐着的意思,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与友人一同坐在庭院中饮酒。“前墀”则是指庭院中的空地,诗人与友人就座于此处。“杯行不烦举”则是说大家喝酒时不需要手捧杯子,可以随意地端起或放下来喝。这里的“不烦举”体现了宴席的热闹和欢快气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欢乐和和谐气氛的宴会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让人感受到了诗人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变迁所带来的影响。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诗人对于友情和美好时光的珍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