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学士之孙子,文雅风流世无比。
沤波亭上客阑时,戏写吴兴好山水。
远山疑是弁山青,近山金盖与云平。
两峰翠峙势如削,中有滉瀁双溪清。
溪上村村桑柘绿,桥下修林覆茅屋。
春风酒熟鸡豚肥,野老过从少拘束。
迩来风尘十载馀,可怜乐土皆邱墟。
只今独有苕溪上,有水有山如此图。
吾生颇识山林趣,按图拟问田园计。
何时长啸来山中,与君放旷人间世。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为好友赵彦征画的题词。诗中描绘了赵彦征所画山水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句“玉堂学士之孙子,文雅风流世无比”,诗人称赞赵彦征为玉堂学士之孙,其文雅风流,在世上无双。这里用到了“玉堂学士”这一官职,是古代皇帝身边的重要官职,代表着尊贵和荣耀。诗人通过赞美赵彦征的身份和才华,为下文的描绘做好了铺垫。

第二句“沤波亭上客阑时,戏写吴兴好山水”。诗人回忆了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他们在沤波亭上畅谈笑语,欣赏着吴兴的好山水。这里的“沤波亭”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而“吴兴”则是指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是江南水乡的代表之一。诗人通过描绘这一场景,展现了与友人欢聚的美好时光。

第三句“远山疑是弁山青,近山金盖与云平”。诗人通过对远山和近山的描述,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远山上的山峦如同青色的帽子般高耸入云,而近处的山峰却与云朵相平,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这里的“弁山”是指位于浙江境内的一座山峰,以其秀丽的景色而闻名。诗人通过描绘远山和近山的不同特点,展现了山水之美的多样性。

第四句“两峰翠峙势如削,中有滉瀁双溪清”。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对比。远处的山峰翠绿挺拔,宛如刀削一般;而近处的双溪却清澈见底,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滉瀁”意为波光粼粼的样子,用来比喻溪水的清澈。诗人通过这一描述,展现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

第五句“溪上村村桑柘绿,桥下修林覆茅屋。”诗人继续描绘了乡村的美景。溪边的村庄里,桑树和柘树郁郁葱葱,绿叶茂盛;而桥下的树林则覆盖了茅屋,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这里的“修林”指的是茂密的林木,而“茅屋”则是指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诗人通过这一描述,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丽。

第六句“春风酒熟鸡豚肥”,诗人描述了春天的气息和农家的快乐。春风拂过,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而家中的鸡和豚也长得肥壮,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这里的“鸡豚”分别指鸡肉和猪肉,是农家餐桌上的常见美食,象征着富饶和幸福。诗人通过这一描述,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和农民的辛勤劳作。

第七句“野老过从少拘束,迩来风尘十载馀”,诗人感叹岁月匆匆,自己已经远离了故乡十年有余。这里的“野老”指的是隐居山林的老者,他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不受世俗纷扰的影响。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第八句“可怜乐土皆邱墟”,诗人感慨如今美好的土地都变得荒芜破败。这里的“乐土”指的是曾经繁荣昌盛的地方,而“邱墟”则是指荒废的土地。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九句“只今独有苕溪上,有水有山如此图”,诗人最后表达了自己的心愿。现在只剩下了苕溪这样的山水之地,它有着清澈的水流和连绵的山脉,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这里的“苕溪”指的是位于浙江境内的一条河流,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而闻名。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第十句“吾生颇识山林趣,按图拟问田园计。”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人一样,在山林中寻找乐趣,并规划自己在田园中的生活。这里的“山林趣”指的是山林中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氛围,而“田园计”则是指农田耕作和农村生活。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第十一句“何时长啸来山中,与君放旷人间世。”诗人希望有一天能够回到山中,与朋友一起畅饮长啸,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里的“长啸”意味着大声呼唤或歌唱,是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而“放旷”则是指不受拘束、自由自在的状态。诗人通过这一描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是苏轼为好友赵彦征画的题词,通过描绘山水之美,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田园生活的渴望。诗中的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自然美和人文情怀的赞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