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高楼恨有馀,登临事往竟成虚。
已无阁老履絇迹,徒认匡公水竹居。
佩玉声流池尽处,琅玕影动月来初。
从今便结东林社,晓钵高擎老衲如。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

  1. 一上高楼恨有馀:登上高楼,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绪。
  2. 登临事往竟成虚:曾经登临高处,欣赏风景,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已经变得虚无缥缈。
  3. 已无阁老履絇迹:现在已经没有昔日阁老(指名臣)的足迹。
  4. 徒认匡公水竹居:只能通过想象,去追寻匡衡(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隐居在水竹之中的情景,却无法实现。
  5. 佩玉声流池尽处:手中佩戴的玉佩随着声音传到池水的尽头。
  6. 琅玕影动月来初:夜晚,月光下,琅玕树的影子轻轻晃动,仿佛月亮刚从东方升起。
  7. 从今便结东林社:从今以后,就决定与朋友们一起建立东林寺的社契团体。
  8. 晓钵高擎老衲如:清晨,我拿着钵盂,如同一个老和尚那样高高地擎起它,准备去做早课。

译文

你登上了高楼,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愁绪;
曾经登临高处,欣赏风景,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如今已经变得虚无缥缈;
现在已经没有昔日阁老(指名臣)的足迹;
只能通过想象,去追寻匡衡(东汉时期的一位学者)隐居在水竹之中的情景,却无法实现;
手中佩戴的玉佩随着声音传到池水的尽头;
夜晚,月光下,琅玕树的影子轻轻晃动,仿佛月亮刚从东方升起;
从今以后,就决定与朋友们一起建立东林寺的社契团体;
清晨,我拿着钵盂,如同一个老和尚那样高高地擎起它,准备去做早课。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永乐寺水竹居所的所见所感。诗中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无奈的感叹。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如“登临事往竟成虚”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美好记忆的消散,而“佩玉声流池尽处”则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深远的意境。最后一句“晓钵高擎老衲如”,则形象地描绘了作者早晨准备做早课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坚持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既表达了个人的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