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从■泉游,复向尧峰去。
尧峰眇何所,氓俗不知处。
披拂强追寻,疲苶窘凌遽。
息喘倚茂松,济胜犯零露。
积石拥近蹊,飞岚护遥树。
仰观天宇垂,俯睨河流注。
石湖尚波澜,洞庭但烟雾。
游子多悲怀,触景增远慕。
微迹既漂泊,流年复迟暮。
半生仅一来,百龄能几度。
回驾怅难淹,又复首前路。
【赏析】
《登尧峰》,一作《过尧峰》。尧峰,指浙江天台山。据《元和志》卷十载:天台山“其巅有石室三间,相传为昔贤栖遁处”。此诗即写诗人登临尧峰所见所感。
首二句写诗人游历名山大川,已从庐山游历而来到天台山。“复向”二字说明诗人对游览名胜的兴趣始终不减。
三四句写登上尧峰后所见景色,意在言外。“眇”,高远貌。“氓俗”,民风习俗。“不知处”,不知所在。这里用了一个转折,表明诗人虽然登临了名山,但并没有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披拂”,形容动作之急促;“劳苶”,形容身体疲惫。“凌遽”,犹仓皇、急迫。这两句写诗人登山时急于寻找名胜古迹的心情。
五六句进一步写诗人登高远望,但见四周都是茂密的松树,无法找到名胜古迹。这两句写诗人登山时急于寻找名胜古迹的心情。
接下来六七八句写诗人登高远望,但见四周都是茂密的松树,无法找到名胜古迹。这几句写诗人登山时急于寻找名胜古迹的心情。
九句以上写诗人登山后所见景物。“仰观天宇垂,俯睨河流注”,“天宇”、“河汉”均为星宿,“垂”、“注”为动词。“石湖”指太湖,“洞庭”指洞庭湖,都是名胜古迹。
结尾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微迹既漂泊”,诗人说自己虽然曾经来过,但现在却是无家无主,四处漂泊,没有归宿;“流年复迟暮”,感叹人生易老,韶华难再,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百龄能几度”,意思是说人生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机会,所以诗人感叹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次到这些地方来欣赏风景了。
这首诗通过对名胜古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无奈之情。它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诗人的情感为主体,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