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关外雪初晴,怀古思乡百感生。
玉帐枕戈人万里,铁衣传箭夜三更。
梦回绝域乌桓地,战罢空山敕勒营。
烽火微茫天去远,月中鸿雁送秋声。

塞上感怀

西风关外雪初晴,怀古思乡百感生。

玉帐枕戈人万里,铁衣传箭夜三更。

梦回绝域乌桓地,战罢空山敕勒营。

烽火微茫天去远,月中鸿雁送秋声。

【注释】

  1. 塞上:指西北的边塞。
  2. 怀古思乡:思念故乡。
  3. 玉帐:古代用玉石制成的帐幕。
  4. 枕戈:枕着兵器。
  5. 铁衣:铠甲。
  6. 乌桓(wúhuán):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7. 敕勒(chì lèi)营:指鲜卑族的部落,在今内蒙古一带。
  8.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一种信号,以烽火台点燃狼粪或柴草为号,表示有敌入侵。
  9. 鸿雁:大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诗人通过描绘塞上的景象和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边塞气息和深深的思乡之情。

“西风关外雪初晴,怀古思乡百感生。”第一句描写了塞上的景色和心情。西风吹过关外,带来了初晴的雪景,诗人在这样的景色中,不禁想起了故乡,心中涌起了无数的感慨。

“玉帐枕戈人万里,铁衣传箭夜三更。”第二句进一步描述了边塞的生活和战争的情景。士兵们枕着兵器,生活在遥远的边疆,夜晚则在寒冷中守卫边疆。这里既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无奈和辛酸。

“梦回绝域乌桓地,战罢空山敕勒营。”第三、四句则是诗人的想象和回忆。他仿佛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乌桓地,又看到了战后的敕勒营。这些地方都是边塞的战场,充满了战争的硝烟和血腥。

“烽火微茫天去远,月中鸿雁送秋声。”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于战争结束和和平到来的期盼。烽火虽然微弱,但已经逐渐消失在远方;而明月之下,大雁飞翔,似乎在传递着秋天的消息。这里的月亮成为了诗人心中的希望,代表着和平的到来和未来的安宁。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边塞风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他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